? ? ? ? 這本書是一次讀書會上書友推薦的。記得這本書當時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印象最深的就是書里的名字很多,人物也很復雜,好像是講種族歧視之類的。但自己讀過之后,覺得整本書是通過不同的人物沖突和矛盾,來構成了這本書跌宕起伏的情節,讀來很有感觸。
? ? ? ? 首先貫穿這本書主線的就是莉迪亞父親和母親的沖突,也就是種族沖突。莉莉婭的父親是外鄉人,不免會被本地人嘲笑、侮辱,而最讓他害怕的就是他的妻子會突然間拋棄她,這也是他的心病,是隱藏在他內心最深處的傷疤。而實際上,這種擔心并不是空穴來風,因為他的妻子確實拋棄過他一次。但是這一次拋棄并不是因為嫌棄他是外鄉人,而是他妻子想要追求自己當醫生的夢想。其實有時候我們容易把問題擴大化,而且容易用自己內心的想法去衡量別人的行為,這種做法有時候無傷大雅,但是到了極端的時候,就會非常的可怕,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有一個詞叫做同理心,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去切身體會別人的感受,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因為這樣有可能會錯怪別人。莉迪亞的父親,就是在這一點上錯怪了他的妻子,他其實并沒有真正了解他的妻子,只是把自己的想法擴大化了,種族歧視在他的心里永遠無法抹除。而他的妻子并不是想要拋棄他,只是想要拋棄曾經家庭主婦的自己,拋棄無法實現夢想的自己。但是最終她還是向生活妥協了,因為當她重新回到學校上學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懷了第三個孩子。這種感受是無法言表的,尤其是如果你還沒有結婚,沒有孩子的話,更是難以理解。因為一個小生命、一個家庭,是需要你去用心呵護的,尤其是在擁有了孩子之后,想要做些自己心里一直想做的事情,就非常的難。記得在寶寶一歲之前,我基本上是沒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只要在家里就需要每時每刻陪著孩子,這對于一個母親來說,既是他的責任,也是應盡的義務,無法推卸。也是從那個時候,我感覺到了時間的寶貴。爭分奪秒的利用一絲一毫的時間來做點自己的小事情。當然不是在家里,是在公司,或者往返家和公司的路上。所以說有了孩子真的不能自主,必須參照孩子的時間。
? ? ? ? 莉迪亞和他哥哥內斯的矛盾也是這本書的一個重點。哥哥和妹妹的攀比一直是小說的主線,因為爸媽太寵愛妹妹了,所以哥哥做什么都不被重視,這也許就是生二胎后老大的悲哀。但是對于妹妹來說,父母對她的寵愛太過于強烈,對她的期望太過于壓抑,他更希望從哥哥那里得到理解和安慰。書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妹妹把哥哥被哈佛錄取的通知書藏起來,就是為了不讓我哥哥離開他,而希望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突然感覺二胎中的老大和老二對彼此的感覺非常的矛盾,一個是心心相惜,一個是嫉妒攀比。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優劣,哥哥雖然沒有被重視,但是他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妹妹被精心呵護,但是卻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莉迪亞背負著媽媽當醫生的夢想,背負著爸爸不被歧視的愿望。各種功課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在這個時候她是不能夠追求自己的夢想,就連每次收到的生日禮物,也不外乎當醫生的書和與人交往的書。其實她更希望得到裙子和屬于少女的項鏈。這何嘗不是我們每個孩子的悲哀呢?父母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和夢想凌駕于我們身上,希望我們能去實現。他們實現不了的夢想,我們真的喜歡嗎?我們真的愿意去為之奮斗嗎?他們只考慮了自己,卻無從考慮我們的感受。我們是實現他們夢想的機器,他們無法實現的,想從我們身上得到補償。從這一點來說,父母是比較自私的。所以我們當了父母,一定不能用自己的想法綁架孩子,而是讓他們自住的作出自己的選擇。
? ? ? ? 再八卦一下作者對于書中3個孩子的看法:她十分同情莉迪亞,因為她也曾是十幾歲的女孩;內斯的科學頭腦取材于作者,還有他對太空的迷戀,她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夢想成為一名宇航員;但作者對漢娜情有獨鐘。和她一樣,是最小的孩子,花了很多時間傾聽別人的談話,努力將比我年長者的生活從話語中拼湊出來。收集別人不要的東西,但它們對她而言非常重要,幾乎是一種用來崇拜的圖騰。作者覺得,漢娜可能最符合她的性格。
? ? ? ? 羅輯思維有一篇談到了讀小說的最好理由。第一,它就像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那些自己發現不了的東西。第二,有些感受,我們自己心里早就有,但是模模糊糊,一直不能精確地表達出來。小說能夠把我們平時內心當中的想法通過情節表達出來,引起我們的共鳴,然后產生更加深刻的感悟。也許這就是這本小說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