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以為我的淚點是一件比較迷的事情。
大概是早些年比較多愁善感,后來為了適應社會,進化出了一種把涌到喉嚨里的淚水咽回肚子里,表面還能保持風平浪靜的技能。
這項技能在日常生活中還算比較實用。然而久而久之,就會把這種習慣也帶進電影院。這就導致出現煽情情節的時候,往往旁人都哭得掏心掏肺,只有我一人還呆若木雞。朋友們也因此常打趣我是鐵石心腸的人。
也許吧。
我想不起來上一部像《壁花少年》這樣讓我淚腺崩塌的電影是哪部了。
泰坦尼克號?盧旺達飯店?
然而此類大災難片催生的淚水,比起世界觀十分微小的壁花少年,在感情觸動上是非常不一樣的。前者鋪天蓋地的悲慘令你感到恐懼,無助,渺小,故而感嘆自我的卑微。后者卻恰好相反。
它讓你感覺強大而無限。
那是你小時候追逐著微風,拼命撲棱著“翅膀”想飛上天,幻想著不存在的冒險,編織著魔法可以存在的世界,尋找著破敗花園的秘密,最后累癱成爛泥倒地就能酣睡的感受。
那是你為了融入成人世界必須漸漸割舍的,心房上一塊鮮活的肉。
或許夾雜在天真與世故之間的青少年,才最容易被這種情感觸動。因為他們的這塊肉剛被砍過不久,傷口的血還很新鮮。但他們還沒有完全失去這塊肉,所以他們還能模糊地記起來,自己拼命想抓住不讓其流逝的東西,到底是什么。
我們每個人,也許天生就很奇怪。我們曾經無所顧忌,卻隨著成長越來越感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想要將我們壓成一樣的模型。
要當墻上的一塊磚。
要當機器上的螺絲釘。
作為一個零件,你不能和別的零件不一樣。
類似這樣的話,一定有人對你說過。你要掩飾自己,你要為自己羞愧,你要厭惡自己的身體、情感、靈魂,為什么?因為別人不想讓你這樣。
因為有人會哄笑著說,你是nothing。
因為有人會盯著你被痛苦扭曲的臉,挑著眉毛質疑你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有人會聽到你有點過時的歌單,便覺得你是孤僻的怪人。
因為有人會因為你穿了自己想穿的衣服,說了自己想說的話而自覺大受冒犯,甚至出手相向。
你好怕哪怕還保有一塊棱角,一根刺,你便會被全世界拋棄,在冷冷的角落淪為無人問津的壁花。當生存與合群的顧慮,對上對自由的向往,這使我們迷茫——我們既不想被狂風刮跑,又不甘心把自己釘死在一棵樹上——仿佛只有這樣,才能繼續生長。
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的歌單太強大了,無時無刻不在烘托特定情節應有的氛圍。
幾乎所有人印象最深刻的都是那首“隧道歌”。
David Bowie的Heroes,我早已聽過無數遍,本來以為不會有什么新的感受。然而當男主第一次在隧道里說:I feel infinite的時候,當歌聲從平淡突然轉變為撕心裂肺的高潮時,我還是淚崩了。
哪里需要這部電影給我們什么新的認識。我們只是依然需要這樣一個老掉牙的故事,再一次含蓄但又堅決地尊重了我們的存在。
我們與眾不同的存在。
老扎心了,老鐵。
下面是(非常不專業的)演技點評。
主演Logan Lerman,私以為這是一個非常討喜的選角。這名小鮮肉演過奇幻劇Percy Jackson,自帶少年老成智慧逆襲型主角氣場,非常適合演本劇的學霸/大作家男主。除此之外,他還頗為令人信服地表現出角色幾個較為復雜的心理面:作為新生的緊張、內向和窘迫,在社交中的迷茫和對新朋友的奮力示好,以及他內心最深處隱忍而壓抑的抑郁和自殺傾向。這波演技,還是非常穩的。
男二Patrick由Ezra Miller飾演。這是本片我個人最喜歡的角色,甚至他剛出場我的gay達就響了。果不其然,他是一名超級fabulous~的同志。雖然平時是個嬉皮笑臉的風云人物,其實他和另一名男同學Brad見不得光的戀情帶給他造成的傷害是難以估量的。此外,他因為挑戰老師的權威,落得了個nothing的綽號,這也成了他走到哪里都不合群的象征。即便如此,他依然選擇以最陽光又驕傲的姿態面對生活,這便是這個角色的獨特魅力。演員能將這樣一個八面玲瓏又忍辱負重的角色演得讓人能同情和喜愛,而不是覺得他荒唐無度,真是非常不容易。
屈臣氏小姐演的女一Sam,實在讓人一言難盡。我能從她精致的美式口音種聽出她的努力,但就是看不出她哪里適合這個本該是“社會你老姐”的角色。本片唯一讓我容易出戲的情況是在本來情緒飽滿的劇情下,鏡頭猛地切到她僵硬又別扭的赫敏式挑眉。她時不時地能讓我感覺到這是一個養尊處優的富家小姐在竭盡全力地融入一個流氓地痞的圈子,仿佛她比主角還更像個外人。當她對主角說自己SAT只考了1100多分的時候,她那矜持的一縷憂傷讓我感到完全難以入戲。
當然,也不是沒有演得好的地方。至少她在學校舞會對著Come On Eileen熱舞的時候神情和動作還算放得開。說到底,艾瑪小姐并不是沒有演技,只是她演戲太喜歡“端著”,而她的角色恰恰最需要一種松弛又自然的狀態。
剩下的人戲份不多,懶得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