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士論文致謝走紅|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方配活在這片土地上

1

近日,一篇博士畢業論文致謝走紅各大社交平臺,也刷爆了筆者的朋友圈。它來自中科院工學博士黃國平。

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

人前的苦,親人離世,家徒四壁;人后的苦,尊嚴受挫,無能為力。

這一路,信念很簡單,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字里行間的淡然、釋然以及歷經苦難后依舊樸素堅定的期待,打動了不少人。

許多人看后淚目婆娑,有心疼,有共鳴,有鼓舞,有感激。

寒門難出貴子,相比黃博士,我們擁有很多“稀松平常”的優勢。可如若我們也同處如此至暗時刻,又有幾人能自蛻一束光、燃起心中所望呢?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會從這篇致謝中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而我看到的是,知足,和,你值得。

2

成年人的崩潰,說崩就崩了,你永遠不知道是哪個瞬間、哪一件事,就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現代技術發展在帶來物質生活大幅提升的同時,也在逐步瘋狂試探突破你的心理防線。各大媒體、商家抓住你永遠想要更多的心理,不停制造和販賣焦慮,沒錢過得不爽,肥胖不受歡迎,蠢人沒前途...

世界彌漫著焦躁不安的情緒,你永遠能從網絡上看到別人的美貌、別人的成績、別人的生活。貪欲、妒忌讓你沉迷于網絡世界的偽善,當夢境破碎的那一刻,現實的不堪大概率會讓你選擇躺平。

其實你沒有發現的是,你所擁有的“稀松平常”,也許正是別人所奢求的“無價之寶”。

昨晚翻小破站時,在熱榜上看到仙荼兒的視頻,“眾所周知,仙女是不用吃飯的!”本是抱著獵奇的心態來看看,仙女們為了減肥又創新了什么新手段。

怎奈意外地了解了被稱作“不死的癌癥”的克羅恩病?這是一種無法醫治且終身只能靠藥物續命的病癥。相較于一般的腸胃病,克羅恩病變發生位置從口腔直至肛門,常見的癥狀就是腸道會如鵝卵石一般。

病人不能正常飲食,因為食物進入身體后會在腸道發生梗阻。如果在充分咀嚼的情況下,食物依然無法消化成液體或半固體,就需要進行人工催吐把食物吐掉。

明明還是個可愛的大學生,仙荼兒卻要依托鼻飼管進食營養粉,從鼻腔直插到胃...走哪都需要背上助推器。從剛確診病情時感覺天都快要塌下來了,到后來接受病情并重新努力融入大學生活...這得是多么陽光積極的心態,才讓她可以笑著面對未來漫長的生活?

她說,我的夢想是每天可以正常吃飯,聽著就讓人心疼。我可以想象我老了以后牙齒掉了吃不下東西,也能想象因為貧窮吃不上飯是什么滋味,但我不能想象當一頓頓眼花繚亂的美食放在眼前我吃不了咽不下就算吃了只能吐出來的酸楚。

現實中并沒有那么多意難平,只有知足者常樂之。要知道,生活在陰溝里,也有仰望星空的權利。擁抱當下,胸懷星月,你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3

當一幅畫、一段文字或一部電影打動你并引起你的共鳴時,你往往和創作者在心理上、情緒上達到了某種認同和默契。

當你覺得只有自己一個人在漆黑無邊的道路上踽踽獨行時,那些作品仿佛一束束微光,讓你看見,身邊從來不乏同行者,不以山海為遠,相視一笑,便了然于胸,讓你覺得不再孤身一人。

也或者,你是在他的身上帶入了你的經歷和情感,想到那個曾經或正在同樣經歷挫折、委屈和不堪的自己,終于也在平行時空里得到了接納。也許,我們找尋的榜樣,從來都是自己,那個理想中的自己。

那個我,遇事波瀾不驚,不畏懼艱難險阻、前路漫漫,沿途的懸崖峭壁能駐足欣賞,萬丈溝壑也能遇水搭橋。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當你不放棄生活時,生活也會還你一個驚喜。

那個我,不再刻意和別人比較,終于找回了自我價值定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在哪自己在做什么,不忘欣賞別人,但更加關注自己。終有一天,你會有自己的“致謝”,也會有人通過你的“致謝”讀懂你。

那個我,渾身充滿勇氣,依然相信世界的公平,相信中國知識分子的流通上升渠道并未關閉,相信兢兢業業的努力會換來好的生活,相信努力就會有回報,拼命的人就該得到應有的獎賞。

結果固然重要,但過程更加珍貴。這篇致謝最難得的地方,不在于作者最后取得了多大成功,而在于追求成功過程中歷練出的勇敢、堅定以及持續不懈的動力,更在于它向每一個躊躇困惑的人點亮了心燈,你可以,你值得更好的!

4

最后想引用幾句話,與大家共勉。

借黃國平博士之言。“想理不偉大,只愿年過半百,來歸仍是少年,望希還有會機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負辜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后如果還能做出點讓人別生活更美好的事,那子輩這就賺了。”

借沈叢文先生之言。“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方配活在這片土地上。”

借《活著》福貴哥之言。“向前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