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一開頭就讓我濕了眼眶。
出生在農村,從小山村走出來,一路太不容易了,我看到我們居然是高中校友,同樣是綿陽南山中學走出來的我為他感到自豪,也為自己感到難過。我們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了,我也是從小山村出來的姑娘,幸運地從鎮上的初中靠自主招生考上了綿陽南山中學,幸運地從南山考出來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
看著他字里行間的片段,很是感同生受。我也是從四川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從小父母外出打工,跟外公外婆在一起,是典型的留守兒童。記憶中家里也曾有過多條小狗,它們都叫富財,這名字是一個農村老人對生活最美好的祝福。在那個通訊不太發達的時代,與父母聯系全靠寫信,甚至過年也不會回家。直到我五年級左右外公去世,父母親人都回了老家,我才第一次對父母有了點直觀的印象,不只是存在于照片上的紙片人。母親性格比較強勢急躁,父親則表面唯唯諾諾,背地喜歡打牌。
辦完了外公的葬禮,大家又各自散去,回歸原來的生活,我和我不識字外婆重新開始獨自生活。外婆不識字,一輩子都沒有單獨去集市趕過集,膽子很小,生活用品最開始是托同村的朋友帶回來,后來覺得老是麻煩別人也不太好,這才開始慢慢地學著跟別人一起去趕集。現在想想外婆當時既不識字,也不會算賬,一個人還要照顧我,真的是很不容易。我對外婆的回饋卻太少了,只有逢年過節的短暫相聚,和有時候短短的電話問候。
但是我們的相似之處也僅止于此了。他的人生一直是hard模式,他一直在逆風攀爬,而我仿佛上完大學我就已經忘卻了如何去奮斗,忘記了從小地方出來有多么的不容易。作為幸存者偏差的自己再沒有想過自己的周圍有很多的孩子都沒能有我這么幸運能走出山村。畢業后工作也很一般,工作后每天沉浸在自己生活的悲苦之中,看到有網友評論“他把苦難寫成詩,讓我動容又羞愧難當”感覺與之有同感。
他的故事火了,說明他讓我們佩服,同時也直擊自我,看到別人都在埋頭奮斗的時候,我也不能只顧當前的茍且生活。
路要一點一點走,目標要堅定而清晰。現在我看到了他的故事,又有了斗志,又燃起了奮斗的勇氣,他那么難,開出的花卻那么美麗,跟他比起來我這些小苦難根本不算什么,我也要逆風攀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