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唐代赫赫有名的詩仙,李白一生有幾次遠游?這幾次遠游又有何不同?
我們先從他的出生說起:關于他的出生有兩種說法,說法一,公元701年2月28日,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說法二,出生于中亞西域的碎葉城,4歲時跟隨父親遷回四川。
遠游是需要經濟支撐的,李白第1次遠游錢從哪里來?這不得不說他是富二代,家里支持李白,自小飽讀詩書,可見他的家境應該不錯。他情商高,四處拜謁結交名人名士,會得到一些謝禮。他的才能與勤奮可不是一般的高,他到處題詩,寫作也能得到一些“稿費”。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但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卻在漫游中度過,游歷遍跡了大半個中國。當時的206個州縣,相當于18個省市自治區,旅程有5萬多公里,游覽過60多條江河,登過80多座山,還有20多個湖潭,可以說是走遍了大江南北。
他第一次遠游是在25-36歲期間,這一時期他寫下了《峨眉山月歌》(瀘州)《望天門山》(天門山)《望廬山瀑布》(九江)《渡荊門送別》(荊門山)《靜夜思》(揚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武漢)《春夜洛城聞笛》(洛陽)。
李白的第1次遠游,基本上是沿著長江前行,出三峽后,最初游歷了現在的湖南省長沙,岳陽等地,泛舟于洞庭湖,然后再往東游,足跡踏遍金陵、揚州,會稽等地。然后北上到了現在的河南省,兜了一圈兒。此后不久,李白到了湖北安陸,在那里成了家,定居了大概有10年之久。
通過他的第一次遠游寫下的詩句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他“四海為家”但對家鄉還是非常依戀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月影在江水之中,像好朋友一樣陪伴著我,但是從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使我思念不已。《渡荊門送別》中“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故鄉是一個人永遠的牽掛,無論你走多遠,故鄉就像手里握著的風箏線軸。誰又會忘記和丟棄呢?
他的第二次遠游離不開一個“愁”。這又是如何說起呢?我們還是從他的詩歌中找答案吧!
從735年開始,李白在一步一步的接近唐朝的政治中心長安,但是這個過程很艱難。他通過認識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通過玉真公主的引薦,得到了唐玄宗的仰慕,受到了唐玄宗的厚待。但是李白后來發現,唐玄宗對他沒有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而是在利用他的才華為自己的歌舞升平的生活加以點綴。他在長安待了一年中,沒有擔任任何實際的官職。
這一時期他寫了《將進酒》(嵩山)《秋浦歌》(安徽池州)《宣州謝脁樓餞別校叔云》(安徽宣城)《登金陵鳳凰臺》(南京)
《將進酒》這首詩大體意思就是,人生得意之時就應當放縱歡樂,今天讓我們喝個痛快吧,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在《登金陵鳳凰臺》中“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但是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自然是十分沉痛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我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在這首詩里,李白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憤滿。
他的第3次遠游可以稱其為是巨星隕落。這一時期遭遇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他寫了兩首著名的詩,一首是《早發白帝城》一首詩《獨坐敬亭山》。早發白帝城,寫出了他歡樂的心情,這是怎么一回事?原來安祿山造反,李白幫助了永王李璘,結果永王起兵一年失敗,幫忙的人都處以死刑,只有李白因為郭子義幫助說情,才免于一死,于是被流放到夜郎。在去夜郎的途中,又因為朝廷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所以李白經過15個月的輾轉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所以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
61歲的李白聽說大將李光弼要出兵臨淮,他自己也想立功報國,可是年齡大了,走到一半,身體就不行了,回到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可能就是在這一年他寫下了《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鳥兒們飛的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主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詩里流露出刻骨銘心的寂寞。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與世長辭,終年62歲,至此,李白在貧病交加中合上了眼睛,帶去了他一生為之奔波的未酬壯志,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巨星隕落在當涂。
說明:文字來自《詩詞大發現》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