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的介紹一下: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以及絕對化思維,看看這三種思維方式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以及我們先稍微簡單介紹一下克服這三種思維的方法。更好的思維工具,后面的文章,我們會繼續介紹。好,下面我們先看第一大天王:僵固型思維。
僵固型思維:別人的評價真的對嗎?
僵固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會把注意力放到證明自己聰明和維護自己聰明的形象上。但是我們應該清楚,人是會發展的,不用永遠靜止不變的。所以,了解僵固型思維,最重要的就是下面這個觀點:
所謂的僵固型思維就是要從反面告訴你,能力并不能預測一切,有時候怎么看待能力,要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告訴你,夸孩子可以,但是你要夸孩子努力,而不是夸孩子聰明。這個實驗是讓幾百個小學和初中的孩子做題,一共是10道比較容易的題。當這些學生做完之后,一部分學生被夸:“哇,你好聰明呀,竟然都做對了。”然后另一部分學生被夸:“哇,你竟然都做對了,你肯定學習很努力和用功”。之后的發展出人意料,哪些被夸聰明的孩子,在接下來的測驗中,很多都不愿意再選擇更難的題去做,哪怕這些題目能夠讓他們學到新的知識。而且那些被夸聰明的孩子,對于做難題再也沒有興趣了,表現也一直下降,即使重新做容易的題,也很難再有信心了。甚至最后,老師讓他們寫出對這些題的感受和分數的時候,他們竟然有40%的學生撒了謊。
相反,那些被夸獎很努力的孩子,卻越挫越勇,他們保留著對解難題的興趣,表現也越來越好。這個研究是顛覆性的,它證明了:
夸孩子聰明不僅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反而會削弱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表揚孩子聰明,實際上暗示了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解難題只是證明你聰明不聰明的方式。相反,表揚孩子努力則暗示著,能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來發展自己的能力。關注自我證明,還是關注能力成長,是成長型思維和僵固型思維的重要區別。所以說,我們應該記住:
如果你相信變化,那么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會怎么發展才重要。
應該型思維:為什么世界要圍著你轉呢
應該思維分為兩種:
一種是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
另一種是對我們自己的應該思維;
應該思維的本質:
就是不去認識真實的世界,而是試圖讓真實的世界臣服于我們頭腦中已有的規則,并在世界不合符我們頭腦中的規則時,表現出怨恨、憤怒、焦慮或者沮喪。
第一種應該思維,我們總是以自己頭腦中的規則為標準,要求外部的事物和人的行為滿足我們的標準。比如,一些家長總是要求孩子滿足他們的標準,不僅導致孩子失去童年的快樂,而且一旦孩子表現的不好,家長們就會生氣、沮喪,甚至是逼迫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做。還有一些例子,比如對于成人工作以后,總是要求自己被所有的人喜歡和認可,一旦有別人不喜歡我們或者是認可我們,就會表現出沮喪、郁悶甚至是懷疑自己。
作為一個成年人,你得接受,這個世界不是圍繞你來設計的,宇宙根本不理會你的喜怒哀樂,世界有時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難和不如意。所以,如果你一直盯著現實與“應該”的裂痕,沉浸在對這個世界的失望當中,就沒有辦法多看一眼這個世界中美好的東西。這就是應該思維對自我發展的最大障礙。
第二種應該思維,我們的心里有太多的“應該”在告訴我們怎么做,這些應該思維變成了我們對自己情感的限制,并最終取代我們真實的情感表達。這就是應該思維的最大問題。這么說,也許你不會太明白,說的簡單一些,就是我們自己總是用社會規則、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習俗,代替了我們自發的行動。再簡單一些就是一句話:既然別人覺得那樣做是對的,那我就應該那樣做;既然比人期待我這樣,那我就應該想別人期待的這樣做。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他現在接近30歲,他覺得自己應該要努力了,所以他現在每天只睡6個小時,沒有周六周日,努力學習一些東西。開始的時候,每次學習都很開心,可是當學習效率變低的時候,他就會覺得特別沮喪,覺得自己不如這樣奮斗著猝死算了。可是又有時候,他覺得自己這種放棄的心態真實太弱了,覺得人家創業的比他辛苦多了,自己奮斗的日子還長著呢。
看了上面的例子,不知你有沒有發現他和那些真正的創業和努力的人有什么不同。沒錯,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沒有目標,沒有明確和具體的目標,沒有讓人振奮和為之努力的目標。例子中的朋友讀書、聽講座、學習。可是他心里并沒有特別想做成的事情。只想要努力這種狀態本身,因為“努力總是對的”。
心理學家霍尼曾經說過:
人之所以會陷入應該思維,是因為我們不斷在外在世界中尋找被別人喜愛的“自我”標準,來妄圖根據這個標準創造一個理想的自我。
這個理想的自我,并不是來自于我們真實的自我經驗,而是由很多“我應該很努力”、“我應該談戀愛”這類的規則堆起來的。那么,我們該如何跳出這種應該思維呢?這個說起來也不是太復雜,就是找回我們的感覺。畢竟,感覺雖然模糊,但是它才是我們真實的東西。
絕對化思維:為什么倒霉的總是我
在說什么絕對化思維之前,我們先說一個夠得抑郁癥的實驗。這個實驗是二十世紀的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所做的,他把兩群狗趕到A籠和B籠里。兩個籠子都連上電,只要一按下開光,兩個籠子里的狗就會受到電擊,狗的感受可想而知。但A籠和B籠有一個區別,就是A籠子里有一個開光,只要狗稍微一碰,就會把電斷掉,這樣兩個籠子里的狗就不會在受電擊了。當剛剛開始的時候,兩個籠子里的狗都會想盡辦法在籠子里轉悠,A籠子里的狗很快就學會通過開光切斷電源,而B籠子里的狗卻什么也做不了,智能等著A籠子里的狗切斷電源。
然后,塞利格曼把兩個籠子里的狗都趕到了C籠子里,C籠子沒有開關,但是很矮,只要狗稍微一躍就可以跳出籠子,但是,當籠子通電時,原來A籠子里的狗很快就會跳出籠子,但是B籠子里的狗卻只會趴在籠子里,什么也不做,忍受著電擊。
剛剛看到這個實驗時,我自己是很震驚的。因為日常生活中我們自己認為無能為力的事情太相似了。在遇到一些我們原來很痛苦,而且解決不了的事情時,其實不是事情不能解決,而是我們自己認為不能解決。有一個詞很好的形容了這種情況,叫:習得性無助。這也正是絕對化思維的一個本質。
絕對化思維的本質:
就是把原來我們受到的傷害抽象化,從而擴大自己的防御范圍,從而保證自己不再受傷害。
絕對化思維對傷害做抽象化時,會從三個方向對挫折做絕對化加工,分別是:
永久化(時間維度),普遍化(空間維度),以及人格化(都是針對自己)。絕對化思維最大的危害,就是為了防御可能的危險,把生活封閉在真空里,讓我門不敢接觸現實,從而失去了現實,永遠生活在自己的絕對化思想里。
我們回過頭來看,絕對化思維最大的問題,是為了防御可能的危險,把生活封閉在真空里,讓我們不敢接觸現實,從而失去了從現實,從生活中療愈的機會。
上面就是我們說的三種防御型思維,下面我們通過一個例子把這三種思維穿起來。比如說,父母夸一個孩子聰明,這是一種抽象化的評價,會讓孩子陷入自我證明的陷阱中,孩子會努力維護自己的形象,從而回避挑戰,這就是僵固型思維。然后孩子很有可能會發展出這種思維方式:我應該變現的聰明,否則就沒有人再喜歡我了,這就是應該思維。然后,如果孩子在某件事上沒有做好,比如一次考試失敗,那他就會想:我連考試都通不過,這就證明我不夠聰明,再做什么也都沒有用了,這就是絕對化思維。
所以,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和絕對化思維,通常都是同時出現的。它們的核心特點,就是用抽象的思維方式,阻止了我們跟現實發生聯系。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防御型思維有這么多不好的地方,我們應該怎么突破防御型思維呢?后面我們會接著說。
我是徐建航,這是我寫的第44篇文章,歡迎你加入007社群,七天寫一篇,一起寫七年,七年之后一起去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