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樹先生》中的王寶強扮演一名鄉村青年,在苦難的現實生活中掙扎,與外面世界和自己孤獨的內心相對抗,我從中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也體會到了人性的茍且。
從現實的農村景象中可以看出,大部分農村青年都離開了村莊,來到城市打拼,他們或在象牙塔里苦讀;他們或正駕著“電驢”在城市的街道上狂奔,只為了早點把午餐送給客戶;當然也有頭腦靈活的創業青年正躲在角落數著一摞摞鈔票。
不論怎么樣,80、90后的青年們正在脫離農村,他們不再熟悉時令、不懂如何種植、也不會飼養家禽了,他們平常生活在城市里,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才會回老家,看看父輩、祖輩。
在上班時間,聽到其他小伙伴們也在同樣訴說對于老家的看法,他們也是同樣生活在城市,平常也不會回家,他們對于農村的叔伯家、老舅家的各類親戚也不知道怎么稱呼,對于長輩們的催婚、催娃也心生厭恨。
他們的好多場景跟我一樣,確實80、90這一代農村青年變了,這一代人具有城鄉二元屬性,這代人從農村出來,卻沒有農民的本領了,而混跡于城市卻沒有城市人的經濟能力,深刻的體會這城鄉兩地的巨大經濟落差,就像候鳥一樣輾轉于兩地求生存。
互聯網的興起是現代化文明的標志,由于互聯網的存在,人們能及時接受、更新知識,互聯網時代助力眾多互聯網翹楚崛起,如阿里的馬云、騰訊的馬化騰等。
中國有數億的網民,本來在遙遠的距離卻通過網絡及時溝通,每天都有鋪天蓋地的信息迎面而來,農村青年們也接受到大量信息,沒有金錢時間去完成精神文明活動,就只能從網絡看到“別人家的生活”。
“別人家的生活”是五彩繽紛的,他們去英國的“哈利波特式的建筑”游玩,或去日本富士山看櫻花,或去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打卡,他們的生活都好精致且優雅。
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網絡上的美好更加加劇農村青年的自卑和無助,只能在社會底層掙扎求溫飽,每每需要精神追求,只能在網絡上看著別人的生活以自我慰藉。
多年以后,隨著城鎮化的推行,農村土地應該不會有傳統的農民了,現在的農民通過各種形式把土地承包給種植公司,公司通過集約化生產管理,可以耕種幾十上百畝的土地。
那時候,中國的農村的耕種方式將會放棄千年沿襲下來的刀耕火種,而采用新型的現代化耕作方式,農業的生產能力將會得到巨大的提升。
城鄉二元結構的壁壘將會逐漸消減,農村青年的將不會像現在一樣,社會地位、經濟能力應該能大幅提升,有更多的金錢、時間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新時代的農村青年們,在城市有著自己的生活,家鄉也有美麗鄉村景象。
金山銀山比不上綠水青山,那時的農村風景更加的美麗,田野上有著耕種的插秧機,岸上有著科研老師,和諧美麗的鄉村居所一棟棟地挺立在美麗鄉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