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弘醫第177篇 人體結構的對稱性與不對稱性

第177篇 人體結構的對稱性與不對稱性

原創?同人?四圣弘醫?2019-04-18

以身體從頭到腳的中心的連接線把人體分作兩半來看,人體的左右兩邊總體是呈現對稱形狀的。譬如,兩個眼睛、兩個鼻孔、兩個耳朵、左右手、左右腳…..。只有一個的嘴巴從中點線分割,大致也是對稱的。但仔細看,人體似乎又不是完全對稱的,身體左右兩邊從細節看并不完全一致。比如,絕大部分人左腳不如右腳有力,左手也不如右手有力,兩只眼睛的視力也經常不完全一致,兩耳的聽力也不完全一致。

造成人體的總體對稱性和細節的不完全對稱性,其本質也是由于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和運動規律引起的。

我們從宇宙的運動規律中可以得到啟示,大到黑洞和銀河系、太陽系中星體的運動,小到分子和原子核運動,宇宙中物質和能量的運動總體是以“圓”運動的方式進行的。以地球的運動方式為例,一年四季的本質其實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圓運動。而一天的陰陽變化在本質上也是地球自轉一周的圓運動變化。而“圓運動”的本質特點就是對稱的周而復始運動。中國的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樹木的干上記錄的“年輪”,手指腳指上的螺紋……,其本質都是宇宙的圓運動的結果在地球和人體上的物質顯化。

圓運動的對稱性決定了地球上所有的事物,包括人類在總體形態上都是呈現對稱的。但是我們也知道,地球的公轉、星體的運行又不是以絕對的“正圓”方式運動的,這種圓運動的方式多少是有些不均衡的,經常是以非正圓的方式運動。因為絕對的正圓受力是均衡的,自然的氣候變化、各種運動本質上又是由不均衡引起的。從另一個維度說,只有不均衡才會導致運動,不均衡的的目的是通過運動達到均衡,但自然界永遠不會達到絕對的平衡。自然界的運動本質就是由一個不均衡逐步尋找平衡的過程,但絕對的平衡永遠不會出現。這個追求有不平衡追求平衡的過程導致了運動,而運動和變化是生命的本質,絕對的靜止不會產生生命

地球公轉的黃赤夾角,以及由東向西的自轉方式導致了地球上越向東、越向南的地方見到陽光的時間越長一些,越向西和越向北的地區則見到陽光的時間會少一些。因此東南方的地區屬“陽”一些,而西北的地區屬“陰”一些。把人體放在自然界與之相對應,人體的左邊對應自然界的東方上半部分對應自然界的南方,右邊對用自然界的西方,下半部分對應自然界的北方

按照自然規律,春天來臨時,地球的東南方先溫暖起來,溫暖的氣候帶動東南方大海中的水分上升到天空形成暖濕氣流。暖濕氣流催生了地球萬物的生長,整個自然界呈現出了一副“由陰轉陽”現象。從太陽光的本質來看,陽是事物外露的一面,陰是事物內藏的一面。所以人體左面的運動如同春天的來臨過程,主管人體氣機的上升,實現“由陰轉陽”的功能。右面的運動如同秋天來臨的過程,主管氣機的下降,實現人體“由陽轉陰”功能。這種氣機的升降變化,和自然界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完全吻合,實現了陰陽的持續輪轉和周而復始的循環

從五行的圓運動循環圖中可以看到:雖然五行的運動總體是呈圓形的,但由于陰陽處于持續轉化和不停的變化當中,所以陰陽太極圖的圓圈上,不同位置的陰陽比例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也體現在人體上,例如,人體的腳正常情況下要比頭低兩度,相對是屬陰的,從左腳上升陽氣開始逐漸壯大,陰氣逐漸減少。由于人體不同部位的陰陽組合和比例也是不同的,所以看似對稱的位置在細節其實又是不完全對稱的。

《黃帝內經·陰陽應向大論》說:“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相比較于東南方,西北方因為太陽光照射較少和干燥的緣故,屬陰,對應人體的右邊。所以右面的耳朵和眼睛因為陽氣和滋養之氣不如左面,右耳的聽力和右眼的視力要比左邊差一些。左邊主管人體的上升機制,上升的陽氣會帶動精氣上升到頭部達到最旺盛,所以左邊的部分上面精氣足,下面精氣相對不足,因而人體左面的手腳不如右邊有力。人體的右面是主管下降的,下降的陽氣會帶動精氣向下走,所以右面的部位是“下盛上虛”,眼睛和耳朵比左邊的弱,但手腳比左邊強。如果人體的左右兩邊同時遭遇了外邪,一般上部身體右側反應較重,在下部則身體的左側較重。一般疾病發生的規律是左邊的手腳更容易發麻不伶俐,而右邊的臉部更容易發生中風之類的疾病。這種變化的本質實際是從左到右的陰陽變化規律導致。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也會發現,人體衰老時,右邊的白發也經常會比左邊更多一些。

從更細一步的視角看,人體的左眼和左耳因為精氣充足,往往比右眼和右耳更大一些。有些人因為身體的“內五行”不均衡度高,差別會更明顯一些。有些人身體的“內五行”相對比較均衡,所以差別會小一些。

人體的結構總體是對稱的。但心臟因為負責輸送血液而位置略偏左,心臟左右兩邊的心房心室總體也是呈對稱的,但細節上又是有一些差別的。和心臟輸血相比,肝臟在人體的血液循環中主要起著靜力回血的作用,因此居于身體的右側。

仔細觀察人體的兩肺,左右兩邊各12根肋骨,總體上是對稱的,但細節上確實存在一定的差別。凡是一個臟器的,例如脾胃則偏左,而肝膽則偏右,存在明顯的不對稱性。再觀察人體兩腿上的骨骼和肌肉,兩手上的紋理,總體上是呈對稱規律的,但在細節上又是呈不對稱的。

無獨有偶。在1957年以前,科學界普遍認可“宇稱守恒定律”。簡單說,宇稱守恒就是一種空間的左右對稱。在物理學中,這種“對稱性”就是指物理規律在某種變化下的不變性。例如,在實驗室做某一實驗,你無論是今天做還是明天做,無論是今年做,還是10年以后做,只要實驗條件沒有改變,所得的實驗結果都應是一樣的。同樣,同一個物理實驗,你無論放到哪一個實驗室去做,都應該得出一樣的實驗結果。

但這種認知在1957年被打破。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通過微觀世界的科學發現,證明了宇稱在微觀領域實際上是不守恒的

1956年,在科學實驗中發現微觀世界的5夸克態粒子和γ兩種介子的自旋、質量、壽命、電荷等性質完全相同,多數人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粒子。但5夸克態介子衰變時產生兩個π介子,γ介子衰變時產生3個,這又說明它們是不同的粒子。在最初,“5夸克態介子和γ粒子只是被作為一個特殊例外,但此后不久,同為華裔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用另外一個實驗驗證了“宇稱不守恒”。

從宏觀宇宙和微觀世界來看,對稱性反映了物質形態在運動中的共性,而不對稱性則顯示出他們各自的特性。我們看到,自然界的樹葉、雪花瓣……,他們的形象總體是呈現左右對稱的,但從微觀看,又是不完全對稱的。我們在自然界無法找到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兩瓣雪花。如同最高明的樂曲家在不同時間彈奏同一個樂曲,大體上樂曲的旋律和節奏是相同的,但樂曲家永遠做不到在細節上完全一致。畫家、書法家的創作同樣如此。

大自然正是這樣的神奇設計師,當大自然構造像DNA這樣的大分子時,總是遵循復制的原則,將分子按照對稱的螺旋結構聯接在一起,而構成螺旋形結構的空間排列是相同的。但是在復制過程中,細微的偏離就會在大分子單位的排列次序上產生新的可能性,從而使得那些更便于復制的樣式更快地發展,形成了進化的過程

自從宇稱守恒定律被李政道和楊振寧打破后,一些科學家進而提出,可能正是由于宇宙存在輕微的不對稱,導致宇宙大爆炸之初生成的物質比反物質略多了一點點,正反物質相遇后會立即湮滅,剩余的物質才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世界。如果正反物質完全相同,星系、地球乃至人類就都沒有機會形成了。

接下來,科學家發現連時間本身也不再具有對稱性

可能大多數人原本認為時光是不可倒流的。日常生活中,時間之箭永遠只有一個朝向,“逝者如斯”,老人不能變年輕,打碎的花瓶無法復原,過去與未來的界限涇渭分明。不過,在物理學領域,時間卻一直被視為是可逆轉的。比如說一對光子碰撞產生一個負電子和一個正電子,而正負電子相遇則同樣產生一對光子,這兩個過程都符合基本物理學定律,在時間上是對稱的。如果用攝像機拍下其中一個過程然后播放,觀看者將不能判斷錄像帶是在正向還是逆向播放,從這個意義上說,時間沒有了方向。

愛因斯坦在1916年發表了著名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突破人們在經典力學中的普遍認知。在引力場中,光線和時間受到引力的作用都是彎曲的,而不是我們所理解的直線。“彎曲”的時間概念意味著時間有可能是一個“圓”,如果視角放在更大的宇宙中,時間有可能是從起點在回到終點的。我們在電影片段中看到的昨日重新、或者時光倒流其實并非天方夜譚

1998年,物理學家們卻首次在微觀世界中發現了違背時間對稱性的事件。歐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發現,正負K介子在轉換過程中存在時間上的不對稱性:反K介子轉換為K介子的速率要比其逆轉過程,即K介子轉變為反K介子來得要快。

世界從本質上被證明了是不完美和不完全對稱的。粒子的本質是電磁相互作用,粒子與粒子或粒子與物質間同樣存在相互作用,在正物質宇宙環境下也許正是這種粒子的相互作用影響差異,使得粒子能量運動狀態發生改變而導致宇稱不守恒

我們觀察陰陽太極圖可以看到:陰陽太極圖的整體是陰陽平衡對稱的。但是我們觀察陰陽太極圖上的圓圈邊上的每一個局部和細節,其實都是不均衡的。

對稱性確定了宇宙運行的宏觀規律,細微的不對稱引發了宇宙持續運動和生存。人是自然宇宙的產物,宇宙的對稱性和不對稱性規律,早在5000年的《黃帝內經》就揭示的淋漓盡致。通過“覺悟”人體自身規律反推宇宙規律,是中國哲學向“內”看的核心奧妙,《黃帝內經》的“內”字正是此含義。

相比現代意義上嚴格分科的物理學、化學、哲學、天文學、數學、人文學……,中國的古典哲學實際是一個綜合的學科。這門綜合的學問,可以用來了解自然奧妙、治療身體疾病、設計社會制度、進行科學研究……,將人放入到自然宇宙中,與自然宇宙融為一體。


作者原創,如需引用,請注明出處。

微信號:sishenghongyi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