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金剛經》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第四章
到那時,如果還有人信奉佛法,那這個人必是善根深厚的人,這里的“善”不單單是善良的意思,應該是此人的思想境界快要達到完美的程度,更接近與“佛性”,這只是根,他需要把這種善根發揚光大,傳承佛教傳播佛法。這種人所具有的善根(準佛性)是一代代佛教的傳承人與佛法的傳播者,通過不懈的努力在世人的心里產生的信念(無量佛種的善根)。而這種人,如果聽到或是看到《金剛經》的一章一句,那么他就會心凈不亂,對佛法心信不疑,他的思想就會從“準佛性”升華為“佛性”,到達頂峰。佛祖如來再一次的表達了他對佛教與佛法的堅定信心,他始終認為,佛教會一代一代傳下去,佛法會生生不息的度化世人。為了更過一步讓眾弟子堅信,佛祖如來又說道,須菩提,如來我,以佛的智慧與佛的眼光,已經洞悉到此種凈信佛法的人,是通佛性的,這樣的人就能得到如十方虛空一樣無量的福德。
佛祖如來又在“誘導”弟子與世人,因為面對“善根”不一的修行者,如何讓其信奉佛法,“投其所好”也許是最好的辦法,畢竟,一切愛好來源于興趣。面對“十方虛空一樣的無量福德”的吸引,還有誰不信呢,還有誰不堅持呢。這和前面講的“不住相布施”可得無量福德是一樣的“誘導”之法。隨著修行的果位的不斷提升,修行者的覺悟會越來越高,待到他們真正認識到“無量福德”不是福祿壽禧與名聲時,他們就會明白佛祖如來的良苦用心了,真正的福德與當初的需求大相徑庭。
?佛祖如果告訴須菩提,五百年后必有善根深厚信仰佛法的人物出現,而且此等人會得到如十方虛空般的無量福德。這是什么緣故呢?為什么此等人會得到如此福報,佛祖如來說道,就是因為這樣的人善根純熟,已經悟得真空無相的道理,已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并且無法相(執著于此經章句,實信其言說,落于有見,是法相。)也無非法相(執著于沉空守寂,陷于無見,是非法相)。佛祖五百年后的訓誡還是要“離相”。不但要離四相,還要離法相,這個就難了,什么是法相,就是執著于《金剛金》及其中的章句,并虔誠的念誦經文相信經文中所說所講的,自己的思想已經被經書所牢牢占有,這是不對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意思。這和佛祖如來要求眾弟子“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
《金剛經》是佛教最正宗最上乘的佛法,佛祖如來普度眾生的方法就在經書里,更有佛祖如來說,如有人實信此經中的一章一句,就可得無量福德,這樣的經書對于信眾來說能不奉為經典嗎,能不天天念誦嗎,但對于這樣的虔誠之舉,佛祖如來也是要勸止的,對于執著于經書,認為念誦經文就可得無量福德,并且思想已經牢固停留在經文上的行為也是必須要破除的。佛祖如來要求修行者離法相,還要離非法相,什么是非法相,就是心執偏空,佛教不是講四大皆空,要離相破相嘛,那就心無所想,無所事事,沉空守寂,認為人死身心皆斷滅,歸于空無,這種思想與行為,也是佛祖所不充許的。佛祖如來告訴世人,人生就是修行,要放下極端的思想,不應執無,也不應執有,方可悟入性空,自然離法。看到沒,佛祖如來是如何寬人心的,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很多,很多人容易鉆牛角尖想不開,想不明白,思想固執不肯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