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二的時候喜歡看《意林》和《青年文摘(彩版)》。看《意林》時尤其喜歡其中的名人故事和品牌故事,現在還記得當時看過楊坤、玉蘭油、白蘭地。《青年文摘》只喜歡看彩版的原因也是彩版首頁有兩篇名人故事,讀起來有趣。
后來一次考試,課上講卷子時曹老師說她看到題目覺得班里只有增豪和我可以寫議論文,最后果不其然是這樣。當時那篇內容忘了,只記得用到了第一次看《青年文摘》時看到的史玉柱和巨人網絡的故事。好像那次給我寫議論文帶來了很大的信心,我也通過《意林》和《青年文摘》積累了很多材料,但當時完全出于興趣,既沒有刻意記也沒有非要用到作文中。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是當時曹老師說舉例最好古今中外都有,我寫的時候就掰著指頭古—今—中—外—OK。
后來就這么寫著寫著,困惑了。在運用例子的新鮮感褪去,對文章千篇一律的結構掌握的無比純熟之后,就不會寫了。那段時間真是困惑,記得有一篇無聊到把花滿樓放了上去,曹老師倒是很好,看到我是實在卻寫不下去,只是告訴我虛構的人物不能用到論述當中,其他也沒多說什么。
后來我發現我喜歡看的很多《意林》和《青年文摘》上的文章都轉載自《南方人物周刊》和《三聯生活周刊》,覺得每回看轉載的一兩篇不如一網打盡,就找到這兩份雜志來看。當時《南方人物周刊》網站上文章的數量和雜志上幾乎一樣多,我剛找到這個網站時一口氣就看了大概七八期的文章,十分過癮。之后每周回家都看,也經常去學校前到報亭買《南人》和《生活》帶到學校看。
《南人》側重人物介紹,好多人物我都是從它這里認識或有了新的認識,像李健、楊受成、謝霆鋒等等。《生活》則每期會有一個主題,圍繞這個主題會有一系列的文章,如果碰到感興趣的主題讀起來也是酣暢淋漓。不過在學校實在沒得看了,就算是之前不感興趣的鄧麗君和漫威,也能津津有味地讀完。
至于此時作文那邊,每次寫的并不費勁,就是寫完自己都懶得看第二遍。
倒是高一時《喬布斯傳》給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之后接著讀了《XX微軟XXXX》、《百度XXXXX》、《谷歌X》、《淘寶XXXXX》等,相當于打了個底。此時《南人》的官網上文章越來越少,有時網站也莫名其妙地打不開,也就棄坑了。不過馬上發現了新大陸——新浪創事記,匯聚了有關于科技方面的報道和分析,文章中偶爾也會有一些科技界的掌故趣聞。前面打的底加上后面的枝葉,寫作文倒是不愁了,論據也從特定的故事混入了人為“構造”的成分,反正混入的內容符合這個企業的風格,判卷老師也分辨不出真假。
論據從質到量的問題全部解決,但我對傳記類的閱讀也止步在了貝索斯的《一網打盡》和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因為我發現其實這些書里的內容其實都差不多,同時這段時間我也發現之前在《意林》上看到的許多文章根本就是編的。我也因此開始“拆洗”我之前積累的材料。所以后來作文又時并不走心,材料真假摻半,但基本沒有全假的例子出現。
到了高三,作文千篇一律到自己都不能忍,于是想在細節、結構兩方面提高。可是調整材料和論述的比例本身就是偽命題,抒情化胡扯歷史人物和排比句舉例實在惡心到了我,于是放棄了作文方面提高的最后努力。
當然,不論怎樣,最后考試時都沒用上。
本來今年高考百日誓師那會想列一張單子幫助舉例困難的同學,可是后來發現我這樣的閱讀經歷復制的價值不大,就放棄了。其實考試作文(尤其是議論文)的寫作本來就是很扯的事情,找到自己舒服的姿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