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聞涼
1
有大人在的場合里,我總是不知道說什么,斟酌著思考著就變成了欲言又止的沉默。
開口的寒暄,不過陳腔濫調,接著就是煎熬的你問我答。盜版《十萬個為什么》的“十萬個怎么樣”——學習怎么樣、工作怎么樣、對象怎么樣……諸如此類的,事無巨細到像是人口普查。
其實我們都明白,這樣的詢問是毫無意義的。
你能記住的有多少?
可能這次問過,下次還是會問“哎,現在在哪兒上班呢”。
它僅僅是一個形式,其意義就是證明我們是見過聊過的、我是關心你的、我知道你現在在哪兒工作,就是這樣而已。
雖不喜歡這些敷衍的場合,可也能演技純熟地扮演好一個聽眾。沉默地坐在一旁,臉上帶笑,無論他們討論的話題是否喜歡,都奉上嘴角不同程度開合的笑臉。
因為隨著年歲漸增,也漸漸明白有時候熱情是一種禮貌,與真誠無關,當然,有則更好。
親近的叔叔嬸嬸們一直說我不如小時候那樣活潑了,還說我以前嘰嘰喳喳特喜歡跟人說話,我只是笑笑,不說話。
說什么呢,我對那個吵鬧的自己沒有任何印象。
反倒是更清楚地記得那個沉默寡言、不知該如何吸引大人們注意力的小孩。她敏感、她拘謹、她被動、她會察言觀色,她站在一旁,聽他們討論她家里的窮,聽他們說她父親不夠能干,聽他們炫耀自家又添置新的電器……
直來直去或許是他們那一輩人的說話風格,他們總是無所顧忌、無所避諱,又或者他們以為孩子什么都不懂,也不會記得此時的內容,卻不知道他們已無意間將一個孩子的脆弱心靈傷得體無完膚。
一個孩子最開始的自卑,大多是身邊最親近的人造成的,同樣的,他的驕縱也是如此。
而之后在他漫長的成長過程中,這自卑都會伴隨他。他會不斷地自我安慰和自我折磨,以期在這之間找到夾縫能夠自我和解。
做得好的孩子,會漸漸變得跟普通的孩子看上去沒什么兩樣,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甚至在人群里更出眾,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很多行為他只是在強迫自己那樣去做罷了,那個沉默的自卑的小孩實際上還住在他的心底。
做得不好的孩子,就成了人們眼中的“異類”——孤僻怪異,性子沉悶,不會說話不會辦事,可實際上他也不過是沒走出當年的陰影而已。
2
然在與同齡人的相處中,我卻常常扮演著發聲的話語者。
他們時常能見到我大笑大鬧的樣子,跟在家里大人面前截然相反的性格。所以這兩年即便我已經更習慣安靜和獨處的沉默,可一旦處于他們中間,為了不聽到“你怎么變了”這樣的詢問,我還是繼續扮演他們熟悉的模樣。
實際若他們真的記得的話,最初與他們相識,絕不是我主動的結果,在感情上我總是有些被動的。
而之后的相處里,有一部分確實是我性格里難得的開朗,但更多的卻是我害怕尷尬的場面,所以會不自覺地調動氣氛。等到場面熱鬧起來了,他們歡歌笑語地熱烈了,我又喜歡退出旁觀,卻常常于這樣的熱鬧里,窺見這表象之下并不那么親密的事實。
關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我總是心存質疑。即便那倆人熱烈到我愿意為你傾其所有的程度,我也仍然不能相信他們心底真的毫無距離和各自的小心思,我深知我沒有惡意,甚至比一些人還要更有原則和善良一些,可是我無法改變我的這一點。
這一度讓我對自己的性格厭惡,沒有辦法同別人真正親密無間地相處,總像是天然的就隔了那么一道屏障,我怕他們跨過來看見真實的我,又怕始終沒有人能看清我。
大二心理課上,參與心理老師的課堂活動,當時不過是出于好奇,而后聽到老師對我的分析:“你處理跟別人的關系是像一個同心圓,一圈圈的按你認為的恰當距離給他們排列。當別人以為跟你特別親密了,可她不知道,在你的心里你們始終是有距離的,她只是這個同心圓里最內的一層而已。我也是這種性格?!?/p>
那一瞬間,我有種被窺破心思的感覺,甚至在他詢問我身邊的室友的時候,下意識地想逃,所幸我的室友并不多清楚我,她是個真正單純的人,絕不可能明白我復雜的性格,于是我才又鎮定下來。
當老師又問我的時候,我只笑笑,并沒有說對或者不對。
現在想想或許我還太年輕,還不敢如此坦誠地說出自己所隱藏的諸多復雜性格,因為并不見得所有人都能夠明白和理解。
倘若不能,我不知該如何解釋“我的同心圓”就等同于你的無距離,那時我或許將會被貼上某種標簽,使我沒有辦法再安靜地做個合群的人隱于他們之中。
3
如今,我更多時候是喜歡獨處的,這讓我內心愉悅。
我甚至曾偏執地認為:唯有獨處的時候,每個人才能是被隱藏的自己,而此后與任何人,你都不是你,你是他們眼里的你。
但漸漸卻明白,與人相處時自以為陌生的自己,實際上也都是自己,不過是有悖于想象里的自己。
我不知我的早慧是幸運還是不幸,它使我避免了一些年輕的沖動和叛逆,但也讓我失去了許多孩童的天真和快樂。
有時會想,這樣的性格到底是天生還是后天環境的造就,然而終究沒有答案。
到現在見過很多的人,從他們身上看到各種各樣的性格特征,有喜歡的有厭惡的。有些曾經讓我無數次想過為什么不是他那樣性格的,也有些讓我覺得這輩子都要努力不要成為他那樣的。
在這些交匯沖撞里,我反而逐漸能跟自己和解了。
我并不能完全填補那些性格上的殘缺部分,也無法丟棄人性里的弱點,但是我可以更能看清它,正視它,而不再厭惡到小心地隱藏它、遏制它。
我也開始相信沒有誰有完美的性格,我們都獨一無二。而學會悅納自己,取悅自己,豐盈自己的內心,從心出發遇見我們自己的幸福,才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
我的沉默不會歌唱,但愿你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