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作者: 王力
出版社: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08-1
頁數: 261
叢書: 大學入門叢書
ISBN: 9787506286893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原書由王力先生主編,本是經典之作,而隨著新的考古材料的發現,有些內容的確需要更新修訂。這個版本是插圖修訂第4版,修訂者是劉樂園。 修訂部分在正文以灰底字注出,大部分修訂體現在圖片的注釋部分,文字風格與正文大異。關于修訂內容的評論也兩極分化。看起來,修訂者有些文字是過于輕佻了,例如對章太炎的批評。又例如,關于筆法和轉筆的看法,修訂者是取自孫曉云《書法有法》一書,孫氏的看法固然自成一說,但還不是定論,修訂者就不加說明地采用,未免輕率了些。
做筆記時,并未意識到修訂者的態度并不審慎,記下的筆記不分原書與修訂,當時未及時整理,現在更不易區分,只好將就了。
以下是推特讀書筆記。
"五星",是先秦所謂的太白、歲星、辰星、熒惑和鎮星。秦漢以后,由于五行說的普及,它們又被稱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來稱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又合稱五緯。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為它光色銀白,亮度特強。《詩經》 "子興視夜,明星有爛","昏以為期,明星煌煌",都是指金星說的。金星黎明見于東方叫啟明,黃昏見于西方叫長庚,所以《詩經》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木星古名歲星,古人認為歲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并據以紀年。
水星一名辰星, 火星古名熒惑,土星古名鎮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談到天象時所說的水并不是指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營室,即室宿,主要是飛馬座的α、β兩星)。所說的火也并不是指火星,而是 指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特指心宿二 ,即天蝎座的α星。
昔高辛氏有二子,閼伯、實沈,兄弟不相能,互相征討。遂遷閼伯于商丘,主祀大火,故辰為商星(即心宿);遷實沈于晉陽,主祀參星,故參為晉星(即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為參辰或參商。又因為參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東方,出沒兩不相見,也比喻親朋久別不能重逢。
古人利用北斗來辨方向,定季節。北斗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們看起來它在圍繞著北極星轉動,所以古人又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
古人為了說明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個等份,叫做十二次。每次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為標志,例如星紀有斗牛兩宿, 玄枵有女虛危三宿,余皆仿此。
除了日月季年之外,還有更大的時間單位,這就是章、蔀、紀、元。十九年為一章,四章為一蔀(76年),二十蔀為一紀(1520年), 三紀為一元( 4560年)。 ——原來紀元是這么來的
-
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將星宿與州國互相對應,說某星是某國的分星,某星宿是某州國的分野。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國來分配,后來又按各州來分配。
古人又有所謂"月建"的觀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個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歷)配子,稱為建子之月,由此順推,十二月為建丑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二月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 為建亥之月,如此周而復始。
我國古代最早的紀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紀年,例如秦襄公八年,直至舊君出位為止;漢武帝開始用年號紀元,例如元光二年,更換年號就重新紀元。戰國時代,天文占星家根據天象紀年,有所謂星歲紀年法,星指歲星,歲指太歲。
干支紀年法一般認為興自東漢,也有人認為在漢朝初年就開始用干支紀年,到了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年)才用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一般歷史年表所記西漢以前的逐年干支,是后人逆推附加上去的,這一點應該注意。
-
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夏歷、殷歷和周歷,又叫做三正。周歷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歷的十一月)為歲首,殷歷以建丑之月(即夏歷的十二月)為歲首,夏歷以建寅之月(即后世通常所說的陰歷正月)為歲首。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建亥之月(夏歷十月)為歲首,但夏歷適合農事季節,所以并不稱十月為正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正相同。漢初沿襲秦制。漢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此后大約二千年間,一般都用夏正。
-
律本指定音的竹管。舊說古人用十二不同的標準音,以確定樂音的高低,叫做十二律。十二律各有固定的音高和特定的名稱。其中奇數六律為陽律,叫做六律;偶數六律為陰律,叫做六呂。合稱為律呂。
古人把宮商角徵羽稱為五擊或五音,大致相當于現代音樂簡譜上的1(do)2(re)3(mi)5(sol)6(la),形成五聲音階,后來加上變宮、變徵,大致和現代簡譜上的7 (ti)和#4(fis)相當,這樣就形成一個七聲音階。
我們閱讀古書,要注意同名異地的情況。例如戰國時稱六國為山東,這是因為秦都關中,六國在崤山函谷關以東的緣故。古代山東山西有就華山而言,有就太行山而言。 又如江南,《史記》中指湖廣江西一帶;今天的江南,《史記》中稱為江東。
至于具體地名,在不同時代指不同地點,則更為常見。例如桂林,秦代指今廣西貴縣南,三國時指今梧州市,西晉時指今柳州市東;桂州在南北朝及唐五代、桂林府在明清兩代,都指今桂林市。
-
黃河流域氣溫變化圖
姓和氏都是宗族血親關系的代號。姓和氏的概念及來源本身的問題 也非常深奧復雜。從古代文獻結合甲骨文、金文的情況來看,姓,原本是指 母親一系的血緣關系;氏,原本指的是父系的血緣。我們今天概念的"姓", 實際上是先秦時代的氏,是父系血緣宗族符號。
姜太公的母姓姜,父氏呂,名尚,他的"姓名"是姜尚。秦始皇母姓贏,父氏趙, 名政。按照今天的規則,他的完整名字是趙政。"贏政"這種方式的"姓名", 到西漢就已經完全不存在了,西漢以后的所謂“姓",說的其實全都是"父氏"。
漢代以后”姓"發展成父系血緣的代號,而”氏"除了指父系血緣之外,居然常被用來指母系血緣。比如劉姓女子嫁到陳家,就稱為陳劉氏。"姓"和"氏"的涵意和指代關系的這種交換至今未見到任何合格的學術解釋。
-
黃帝戰蚩尤的故事。由此我們知道,所謂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禮制起源真相,原來不過如此。又往往不能容忍遠古圣賢時代有暴力的記載,所以這段文字在漢代以后散佚也不奇怪。
周代貴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為"昭""穆" 兩輩,這是周代宗法和后世不同的一點。試從大王(古公亶父)算起,大王的下一代是大伯、虞仲和王季,這是昭輩;王季的下一代文王就是穆輩。文王的下一代是武王,又是昭輩;武王的下一代是成王,又是穆輩。
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同"昆”)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云孫。 ——這個夠冷
喪服是居喪的衣服制度。由于生者和死者親屬關系有親疏遠近的不同,喪服和居喪的期限也各有不同。喪服分為五個等級,叫做五服,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從這套制度可以看出男女、嫡庶、血統親疏的等級。古人講到親戚關系時常用喪服表示親疏遠近。
喪服制度中,還有很多怪現象,比如”姨"服重于”舅"服,"叔嫂無服"。這些現象的真實原因可以一直追溯到史前文明。 ——搜了一下,丁鼎《〈儀禮·喪服〉考論》對此從人類學、民族學的角度作出了解讀。
風水的本質思想是非常簡單易于理解的。理想風水的原型,就是原始人類棲息地的理想模式。一般要求屋子坐北朝南,屋后有高山,可以阻擋寒冷的北風。屋子南邊不遠處要求有"正弓"(即彎曲的向自己住宅兩側收攏)的河,這樣可以提供好的飲用水水源,又無水災之虞。
屋子應該處于樹木和小山包(風水中所謂"砂”)的掩映之下,前方平坦開闊,既安全隱蔽又不至于交通不便,便于狩獵和一般的勞作生活。這種非常樸實的對于原始生活地選擇的要求,用"風水"的言語來表達就是:人居的地理環境應該能夠包、圍、 拱、繞地"聚氣"。
西漢時期政府規定的"石"是重量單位,等于120"斤"。西漢的1斤約合250克,1石就約合30公斤。 作為體積單位,1石等于10斗,但西漢政府規定的10斗是斛,石是民間俗稱,又有大石小石之分,復雜難辨。
唐代飲茶,是將茶餅切碎碾成粉末,過"羅"(即篩子)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狀,同時還要往里加鹽、蔥、姜、桂皮、薄荷等等,類似于一種可怕的"糊辣湯"。也難怪這種徹底怪味、想象起來都讓人覺得不堪下咽的"茶湯"能提神。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傳,在經歷了元朝統治的一百年后徹底在中國的土地上湮滅。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內容。元代興起的茶葉泡水一直傳到了今天,但已沒有"道"的成分。
今日盛行于中國的所謂"茶道"、”茶文化",所謂"'勤和簡靜'的茶道思想",以及諸多扭捏姿態,全是近三十年來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虛的胡扯。所謂"茶文化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這正是所謂器之不存,道亦不復。
先秦時代沒有今天意義上的糖。先秦的飴,其實是麥芽糖。中國的 甘蔗種植和糖的提煉方法都是唐代由印度傳入,后來制糖術得到很大發展,制出白砂糖和冰糖,又反傳回印度。
-
漢代深衣的復雜結構有其特殊形成原因:漢代沒有結構完善的內褲。
唐以前的人坐在席或者矮床上,寫字是左手執卷成筒狀的紙,右手執筆。因此,唐和唐以前毛筆寫字的筆法也與今日迥異。這就是在后世讓大多數人懸隔不知的”轉筆",字的每個筆劃在書寫時都需要不斷搓捻轉動筆桿。中國古代書法理論中所謂"筆法",指的就是轉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