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會感到痛苦,有時候是一瞬間的感受,也有時候,痛苦像是彌漫著的一種背景音樂,即使舉杯歡笑的時候,好像心中也有隱隱的不安。生命好像在快樂與痛苦之間循環往復。頭腦中,似乎總是有個聲音喋喋不休,在你吃飯、走路,甚至睡覺的時候,它都不肯停下來。如果你有足夠的好奇心,就會發現,我們的痛苦和這個聲音有著深刻的關系,而這個聲音背后又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我”。
“我”是誰
人類習慣性地把周圍的世界區分成“我的”,“你的”或是“他的”,對于每一件事物,我們都以為可以通過給它貼上標簽而更加了解它。漸漸地,我們開始混淆,開始把這些事物、對事物的感受誤認為就是“我”。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在一條擁堵的路上開車,突然后面有一個人超車插隊插到你的前面,你可能突然開始暴跳如雷,甚至想和那個人大打出手。為什么呢?因為你把“我的車”當成了“我”。你把一個簡單的超車動作解讀成了針對“我”的行為,所以你才會如此生氣。你是如此地認同一個事物以及由它產生的思想,你完全迷失了自己。此時,你完全受制于一個概念上的“我”。
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都不住在一個真實的現實中,而是活在一個概念組成的世界里。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我們自動地和外相認同,與身體、物質、思想甚至情緒認同。我們很容易地把身體當成“我”,由此,我們的價值就自然而然地和外表身體聯系在一起了,然后,當你容顏老去或者生病的時候,你的價值感就會降低。但是,這個“我”是真實的么?
你在扮演誰?
我們每個人都是十分入戲的演員,透過投入劇情,即使謝幕后,依舊無法抽離。當你扮演角色時,你是無意識的,就像在做夢的時候,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做夢。
你也許會察覺到,每天面對不同的人,公司老板、餐廳的服務員,你的家人或是孩子,你說話的方式、態度和心情都很不同。為什么呢?你是在扮演角色,那些角色都不是真正的你。我們的痛苦很大程度上來自于這些角色,無論你的外在努力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但真正的你知道這些角色都不是真實的你,你之所以要扮演這些角色,是因為有一個“小我”不斷地告訴你,真實的自己是多么不完美。
小我對角色的執著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混亂并且充滿沖突
生活中,你可能和自己的父母、子女關系不好,沖突不斷,你認為自己為他們付出了很多,又不求回報,為什么生活還是不能因為你的犧牲而變得順遂呢?如果一件事讓你感到痛苦,那么這件事就是與你內心最真實的需求分離的。無論你如何訴說自己的無私,你的內心一定隱藏著期待,那是小我需要的認同和理解。父母對于子女有隱藏性很強的執著,即便子女已經長大,已經不再需要承擔養育的責任,但父母往往不能從角色中抽離。同時,孩子對于父母也有著同樣的期待,他們渴望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一旦得不到,他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混亂,充滿自卑或者在伴侶身上索取。
工作上,你可能會努力地做好每項工作,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你希望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愉悅,你無法承受設立界限的后果。甚至有些人會陷入對工作的狂熱,而停不下來。事實上,你做得再多都是不夠的,因為你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懷著什么樣的意識去做。小我對真實的自我一無所知,而且深信借由不停地“做”,你最終會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獲得救贖或者變得完整。事實上,你只會在忙碌的“做事”中迷失自己。
在日常的生活里,小我還有很多病態的形式,需要你慢慢覺察,它可能隱藏在那些毫不起眼的小事里。比如,你有沒有說謊的習慣?看到朋友同事身上發生了一件好事,你的心里有沒有嫉妒的感覺?好像他們從你那里拿走了什么?如果你足夠敏銳,就會發現,有時候,靈性追求也成了另一種小我的偽裝。
小我需要負面情緒的喂養
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尋求外界的認同,無論是有意識或是無意識,因為每一個小我都需要為自己的生存而掙扎。為了保護自己,維護“我”,就必須有一個他人,站在我們的對立面,通過打壓他人,貶低他人,小我可以變得很強大。負面情緒,比如怨恨、評判和過度反應,都是小我壯大自己的伎倆。
很多時候,我們的怨氣和當下發生的事情并沒有太大的關聯,相反,是來自于一個遙遠的過去事件留給我們的記憶。比如,你可能發現你對愛人經常不在家這件事情充滿怨恨,雖然你不是一個斤斤計較和黏人的伴侶,但是你依舊莫名地憤怒。這種感受可能來自于兒時被獨自父母留在家中的感受或者過去某個被人拋棄的經歷。這種情緒的關聯,很隱蔽,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之中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而不被覺察。每當發生類似的事件或引發你同樣感受產生時,這種情緒就會得到加強。另一方面,人們習慣于強迫性地思考。為了強化 “受害者”這個角色,我們會不停地在腦海中一遍遍地重復事件,每一次你想起那個對不起你的人,你都會越想越生氣,即便這件事情發生在遙遠的過去。當你一次又一次地回溯到那個痛苦中,而不能用一個正面或中立的態度來面對時,你就是一次次在壯大小我。
評判,是小我強化自己的另一個方法。小我,需要優越感同時又缺少安全感。我們的頭腦時刻在評判。比我們差的,我們會批評,繼而幸災樂禍,對于比我們優越的,我們會羨慕嫉妒恨。有時候,你在別人身上看到的“錯誤”根本不存在,它完全是個誤解,只是小我為了顯示自己是對的或是優越感,而投射出來的。因此,你在他人身上看到的,使你產生最強烈的反應的,往往與你內在的小我模式相同。換個角度來看,你討厭的人往往是你的好老師。
人們感到痛苦,是因為與真實的本質的自己分離。
因為人們頭腦中的“我”并不是真正本質的我,所以它叫做“小我”。小我受制于過去經驗和身份認同。小我不停地尋求或者執著于某件事或者某個情緒,但其實,你并不是真的執著于這些,你只是受困于一種思想。當你聽說一輛車丟了,你可能沒有反應。可是,如果有人跟你說“你的車”丟了,那你一定大驚失色。這其中唯一的不同,就是多了“我的”這樣一個概念。
小我通常是把“擁有”等同于“存在”:我擁有,所以我存在。我擁有的越多,“我”的存在就越多。因為小我需要一個堅實的永遠存在的感覺,所以它不停地進行比較,進而追求認可。小我的匱乏敢是如此強烈,只要你無法看見小我,無法與真正的生命本質連接,你就需要不停地在外面追尋物質的滿足或者別人的認同。
覺醒,是應對痛苦最有效的方法。
痛苦會在你的生命中創造更多傷口,直到某一刻,痛苦變得太過強烈,反而變成覺醒的巨大推動力,成為迫使人們做出改變的決定性因素。
從痛苦中解放出來,不需要任何時間。當痛苦被觸發的時候,如果能夠認出它并不是本質的你,這份覺知就足以打破你對它的認同,轉化也就發生了。
如《新世界:靈性的覺醒》中所說,想要從小我中解放出來,你只需對它有所察覺。覺知是隱藏在當下時刻的力量,我們稱它為“臨在”。看看你是不是能抓住頭腦中小我的聲音,在它剛剛要接管你的頭腦的瞬間,辨認出它。當你遇到一個讓你很討厭的人,或者很抗拒的事情,或者當你又在批評自己太胖了,腿太粗了的時候,認出那是小我的聲音,那不過是一個來自過去的受到制約的念頭而已。當你的小我被辨認出來,它就不能再假裝你或者控制你,就像你將內在神性之光照耀到了陰暗的部分,一切都變得格外清明。
我們只能生活在此時此刻,不在過去或未來。看起來,你好像擁有成千上萬的時刻,我們活在一個時間的維度里,因為每件事情都需要時間去完成,比如你下班回家,做飯,建造房屋,都需要時間,然后它們的發生卻都是在當下,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你無法在過去和未來做任何事,這就是時間的矛盾所在。小我更善于利用這種時間的矛盾來迷惑你。比如說,你可以說經過不斷地努力,我的小我會逐漸瓦解,我可以得到解脫,那么你的小我會因為更多地時間而加強。這也是為什么要從小我中解放出來這件事,不應該做為未來某個時間點應該達成的目標。因為只有臨在才能將你從小我之中解放,而你也只有在當下的時刻臨在,不能在昨天或明天。
“不抗拒”是掌握宇宙間最強大力量的關鍵。不抗拒,就是不給當下發生的這件事情貼上“好或壞”,“喜歡或不喜歡”的標簽,只是讓它發生。不需要你多么努力,只需要一個決定,與當下和平地相處。
當然,痛苦不會就此立刻瓦解,你可能在感受到短暫的平靜之后再次陷入混亂和痛苦,但是小我已經開始流失能量了。如果每一次,你不讓小我掌控你的內在對話和與他人的互動,它就不能再更新自己了,雖然那些陳年舊傷還會浮出水面,但那只是暫時的。
放棄角色扮演
在任何情況下,做好你需要做的事情,但是不要讓它成為你認同的一個角色。如果你的行動是為了行動本身,而不是加強或順從你的角色認同,那么無論你做什么,你的力量都會非常強大。當你不扮演角色的時候,你的所作所為就沒有小我的摻雜,你會全神貫注與當下合一,不會想要借由它而成為什么特定的人,當你完全做自己的時候,你是最有力量的。
快樂的秘密
與當下時刻和平共處。快樂和成功的秘密其實很簡單:與生命合一。不是你在活出生命,而是生命經由你活出來。生命是舞者,而你是舞步。你可以隨時問自己:“此刻我的內在有什么樣的感受?”無論得到什么樣的答案,只是對它們有所覺知。這不是一件要“做”的事情,只是要警覺地觀照。就在從思考到覺知轉變發生時,有一個比小我的小聰明更大的智性,也就是真正有力量的你,會開始在你的生命中運作。
不快樂是人類的一種疾病。很多人相信,他們的快樂來自于外在,他們其實不了解,外在的事物是宇宙上最不穩定的。唯一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的本體的喜悅,不會經由任何外在的人或任何降臨在你身上的事情。那個喜悅永遠不會“來到”你身邊,它是發自你的內在。當你做一件事而不期待喜悅的到來,它便會悄悄地來到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