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類人,麻木不仁,生來猖狂,寬以待己,嚴于律人。
這類人生于鍵盤之上,稍有火星,一點就燃,一碰就炸。
此物者,為網絡暴民,為戰場炮灰,戾氣之重,無以復加。
我們感覺到這個時代,到處充斥著暴戾之氣,從網絡到現實,從現實到網絡。
互聯網上無腦謾罵、斥責,相互之間你來我往,戾氣必成,這種互相的謾罵終歸結束,結束之后便將這種戾氣帶到現實生活中。
如果社會中每個人性格里的頑固自大通過網絡方式放大,現實生活中他們又是生活無安全感,那么這種戾氣就會自我培育。
在社交網絡上面更容易受到群體性思維的影響,特別是現在自媒體高度發達,網民趨于年輕化的情況下,別有用心的自媒體引導三觀未成的青少年群體,人人都會“真他媽傻x”、“已取關”、“X你媽”之類的詞句。
這類人在生活中無趣,便會以在網絡上罵人為樂,尋找在現實生活中感受不到的存在感。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他們不能明目張膽的罵上司、罵同事,因為,當焦慮無法被發泄,也就會轉化為攻擊的欲望,也就形成了戾氣綜合體。
記得讀梁漱溟先生《這個世界會好嗎》書中,老先生提到一個觀點。
人類需要解決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即:先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后一定要解決任何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然而,但部分人只是停留在第一個階段,生活在物化的世界里無法自拔。這樣就談不上解決自己內心和他人之間的問題了。
我們首先談談戾氣產生的歷史原因吧。
從不列顛紳士精神,到法蘭西的浪漫主義,美利堅的自由精神,這些東西都在隨著經濟全球化中逐漸消退,但是他們還是存在于民族特性里面。
而大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儒學、道學、程朱理學、陽明心學,這形成了中國人多元化的精神世界,中華民族的價值觀。
自從堅船利炮撬開中國的大門之后,天朝上國的榮耀感被取而代之的是所謂東方侏儒,文人墨客奮起口誅筆伐。
他們批判清帝國喪權辱國,批判國民政府腐敗叢生,批判英美德日殘暴罪惡,批判給了大家可以張嘴罵人的習慣。
從清帝國淪陷后的100多年時間里都是被壓迫的歷史,完全感受不到之前2000多年文明的優越,壓迫讓人自信逐漸喪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認識深入人心。
缺乏自信就會生成攻擊人獲得成就感的習慣,因為欺負別人感覺自身好像真有能力,內心會獲得一種滿足的愉悅感。
這類人在網絡上我們稱之為鍵盤俠,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稱之為口水黨。
大家看新聞有沒有發現,一些社會負面的消息比那些見義勇為的新聞能收獲更高的關注度,是因為急于關注的人真的胸懷家國天下嗎,非也。
因為一些無良的媒體人總是極力渲染,讓人們對所有的事情都抱著懷疑態度。
現在有的人喜歡學先輩們那樣批評吶喊,但是他們是沒有良知的吶喊,只是喜歡玩弄文字挑起戰爭,本來應該宣傳正能量的,幾句不客觀的話便會引起網民之間罵得你死我活,挑起了網絡戰爭喂養戾氣生長。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物質化的時代,每天都生活在在什么公司上班,擔任什么職務,有沒有房子,車子多少價位,有多少現金存款,穿戴了什么奢侈品等等焦慮不安中。
唯獨沒有的是:我們沒有時間去關注自己的內心,沒有和自己安靜的對話,讓內心的戾氣肆意增長。
對自己的生命缺乏尊重,對他人缺乏理解,內心缺乏關注。
內心缺乏關注就會變得荒蕪,并在這片黃草叢中迷了路,尋路中哪有時間顧及他人的感受。
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學業,自己的感情,艱辛的努力過后毫無成果,自然產生挫敗感。
感覺自己要丟了工作,感覺自己學業不能完成,感覺到自己會失去愛人,自然沒有多少安全感。
怎么努力工作都感覺趕不上房價上漲,怎么努力學習感覺還是會掛科,怎么努力維系感情感覺還是要離開,自然就會產生無助感。
歸根結底戾氣的產生源于挫敗感、無安全感和無助感。這種挫敗感、無安全感和無助感造就了生活的不幸福感,戾氣就是源于對現實生活的不幸福感。不幸福感又是源于匱乏,不僅僅是物資的匱乏,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匱乏。
如果自己的內心被戾氣占領,注定只能生活在不斷尋求存在感的世界里,然后當個鍵盤俠了此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