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伊始,對于剛進入大學的我來說,一切都很新鮮,說話做事也小心得緊,真是害怕多做一件事,多說一句話。怕一不小心得罪同學。
然而,你不去找麻煩,麻煩總是要來找你的。
“那誰誰誰,幫我打一下飯好吧?”,“哎,洗衣服呢,幫我也洗兩件吧!”,“那個,我今天有事,作業幫我抄下行不?”。
“我這兒有點忙,你幫我取下衣服好不?”。
每次遇到這些要求我心里都在問:為什么你自己不去?一次兩次也就算了,每次都讓我幫忙,我是你媽呢還是你爹呢?
然而,礙于面子,也出于對宿舍氛圍的考慮,我忍了。
結果是什么?自己過得很難受。
自己的這些想法每天都憋著,到最后憋不住了怎么辦?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總是有人拿著手機開著喇叭,放著一些自己覺得很好聽的歌,全然不知自己影響到別人了,還自嗨到不行。幾千年前,孔子就說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天我要說:“己所甚欲,勿施于人”。這種人屬于以自我為中心,覺得自己喜歡的,別人也一定喜歡,自己高興了,別人什么感受不重要。包括但不限于晚上大家都休息后,他(她)一個人特別大聲打電話,把別人的床當自己的床用。
然而,我還是忍了。為什么?無非抱著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心理。
一年后,我實在忍不下去了,我沒有義務幫你做該你自己做的事。明明自己很輕松,卻要讓我來幫忙,為什么我一定要答應呢?僅僅是為了維持一個看起來很好的舍友關系?
為什么我們害怕說不?
本來自己上課累了一天了,回到宿舍聽手機里傳出鬼哭狼嚎的聲音,而且天天如此,為什么我要忍受下去?難道不應該直接跟她談談?
因為我們怕做”壞人“,我們等著誰去做那個“壞人”,而自己保持一個大好人的樣子,跟誰都好,誰都喜歡。問題的關鍵是,你又不是人民幣,憑什么人人都要喜歡你,首先想法就是錯誤的。老是想做那個誰都不得罪,跟誰都好的人,自己就會很難受,因為老是委屈自己做一些不愿意的事,整個人活得別扭。長期下來,會出現沒由來的煩躁,對身體和心靈的健康都不利。第二種是為別人考慮太多:我這么說會不會傷到他(她),會不會太不近人情了?
人,一點棱角都沒有,那就可以滾了。你越是遷就,她就越是得寸進尺。必須要有底線,沒有底線也就沒有原則,別人就可以在你的領地里隨意踐踏。對誰都好的人,那不是好,那是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誰都不得罪,活得八面玲瓏,什么都答應。這種人最可惡,你看他跟誰都好,其實沒一個真心。第二種呢,哪兒有那么多玻璃心,你真誠地跟他講,有什么不對。
有人就說了,你說的倒是容易,你咋不去做呢?抱歉,我還真這么去做了。先從我朋友說起吧。
這哥們,平時和宿舍里玩得挺好的,有天舍友晚上約他打游戲,他說:”我不打,你們打吧!”
“不是,龍哥,大家都在呢,就等你了,差你一個。”
“真不想打,真的,你們打吧。”,我那哥們繼續推辭。
“真不打是吧?那作業得幫我們做了吧?”
“不打,作業你們待會兒自己做吧!”,他準備拒絕到底。
“好!好!夠意思,在這兒了。”
事情后來怎么樣呢?他的舍友們當時確實很不高興,覺得自己面子掃地。再后來呢?該怎么過怎么過,天也沒塌下來,大家說開了,也就沒什么。以后打游戲,如果叫他,而他拒絕的時候,舍友也就沒一再要求他打游戲。如果他當時不拒絕,事情會怎么樣?違背自己的心意去玩,他不會高興。以后同樣的事,他還得去應付,最終大家都不高興。
拒絕就是讓別人明白:我的底線在這里,你越過了這條線,我覺得不舒服。如果你不越過,OK,咋倆還是好朋友。
但這也不是說什么都拒絕,如果舍友生病了,那沒的說,該幫的忙還是要忙。我們需要拒絕的是那些沒有理由的,甚至是過分的要求,或者讓我們感覺不舒服的行為。拒絕的目的是為了成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一味地退讓、妥協。拒絕也不會讓你覺得面目可憎,要記住,他們請你幫忙,覺得不安的應該是他們,而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