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制作工藝流程詳解
為了便于記憶,武夷山當地的茶工將傳統的巖茶制作工藝歸納為:“一采二倒青,三搖四圍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撿梗,九復十篩分。”這四句簡單的民謠,實際上每一句都包括了極其復雜的工藝流程,具體有:采摘、倒青(也叫曬青,雨天則烘)、晾青、做青(搖青與做手,反復多次)、炒青、揉捻、復炒、復揉、初焙(即毛火,俗稱“走水焙”)、揚簸、晾索(攤放)、揀剔、復焙(足火)、燉火、團包、補火、毛茶裝箱、精制分篩、歸堆等近二十道工序。
一、大紅袍的制作
1、大紅袍的采摘
大紅袍的采摘與一般紅綠茶不同,其鮮葉采摘標準為新梢芽葉生育交成熟(開面三四葉),無葉面水、無破損、新鮮、均勻一致。鮮葉不可過嫩,過嫩則成茶香氣低、味苦澀;也不可過老,過老則滋味淡薄,香氣粗劣。而且應盡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帶露水采;不同品種、不同巖別、山陽山陰及干濕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2、大紅袍的初制
大紅袍的制作工藝結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工藝,是工序最多、技術要求最高、最復雜的茶類。其制法極為精細,基本制作工藝包括:萎凋→攤晾→搖青→做青→殺青→揉捻→走水焙→毛茶等工序。
萎凋:萎凋是鮮葉喪失水分的過程。其標準為新梢頂端彎曲,第二葉明顯下垂且葉面大部分失去光澤,失水率約為10%-15%。此過程對大紅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關系極大。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萎凋時,將鮮葉置于谷席、布墊等萎凋器上,攤葉厚度1-2kg/m2。
攤晾:陽光強烈時要二曬二涼,曬青程度以葉面光澤消失,青氣不顯,清香外溢,葉質柔軟,手持茶梢基部,頂葉能自然下垂為度。
搖青與做青:做青是形成大紅袍品質的重要階段,是一個繼續萎凋和發酵相結合的過程,其技術性極強,一方面促使多酚類化合物發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進行速度。做青時要以特有的手勢搖青。將水篩中的涼青葉不斷滾動回旋和上下翻動,通過葉緣碰撞、摩擦、擠壓而引起葉緣組織損傷,促進葉內含物質氧化與轉化。搖后靜置,使梗葉中水分重新均勻分布,然后再搖,搖后再靜置,如此重復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質特征。
搖青次數和時間,視青葉的變化(香型與葉色)而定,俗稱“看青做青”。在后半階段,必要時輔以“做手”,彌補搖青不足。“做手”乃甩雙手左右將葉互碰,反復數次,但不可使勁用力,動作力求自然。一般搖青規律先輕后重,靜置時間先短后長,多搖少做。優質原料,則只搖不做。
判斷大紅袍做青適度與否,通常于亮處透視第二片葉,以葉面呈亮黃色,葉緣呈焦枯色,近葉緣之葉內呈淡黃色,靠近主脈及葉柄處呈淡黃綠色,俗稱“三節葉”為做青葉的理想狀態。前期較嫩原料,葉片由于失水不平衡而收縮面葉下凹的“湯匙形”,以手觸之,柔軟如棉;后期原料硬化則有刺手感。嗅之,青草氣逐漸為花果香所替代,清香向熟香轉化,即謂之蘭花香,具有幽而清,濃而不濁、香甜撲鼻之感。做青在巖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費時最長,一般需要8~12h。若操之過急,苦水未清,則會給茶湯滋味帶來不良影響。
總之,做青過程是葉細胞在機械力的作用下不斷摩擦損傷,形成與多分氧類化合物酶性氧化為主導的化學變化,以及其它物質的轉化與積累的過程,逐步形成花香馥郁的,滋味醇厚的內質和綠葉紅邊的葉底。
做青是在搖青與靜置中,葉梢走水葉片呈緊張與萎軟的交替過程(即走水)。搖青時,葉子受振動摩擦,葉緣細胞損傷,促進水分與內含物由梗向葉的運輸轉移。靜置前期,水分運輸繼續進行,梗脈水分向葉肉細胞滲透補充,葉呈挺硬緊張狀態,葉面光澤恢復,青氣顯,俗稱“還陽”。靜置后期,水分運輸減弱,蒸發大于補充,葉呈萎軟狀態,葉面光澤消失,青氣退,花香現,俗稱“退青”。退青與還陽的交替過程即是走水。在退青與還陽的交替中,內含物化學變化的產物不斷累積,至做青后期,由于青葉厚堆,葉層濕度加大,葉水分蒸發受到限制,葉子水分得以補充,葉片挺硬背卷呈湯匙狀,葉緣紅邊顯現,做青過程的理化變化如表。
殺青:殺青是結束做青工序的標志,是固定大紅袍毛茶品質和做青質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溫破壞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葉的繼續氧化,同時使做青葉失去部分水分呈熱軟態,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礎條件。其殺青標準:葉態干軟,葉張邊緣起白泡狀,手揉緊后無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氣去盡呈清香味即可。出青時需快速出盡,特別是最后出鍋的尾量需快速,否則易過火變焦,使大紅袍毛茶茶湯出現混濁和焦粒,即俗稱“拉鍋”。殺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溫,后期低火低溫出鍋。
揉捻:揉捻是形成大紅袍外形和影響茶葉制率的主要因素。
揉捻時應做到:殺青葉需快速盛進揉捻機乘熱揉捻,以便達到最佳效果;裝茶量需達揉捻機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滿桶;揉捻過程掌握先輕壓1-2次,即采用輕-重-輕,以利桶內大紅袍茶葉的自動翻拌和整形。初揉后即可投入鍋中復炒,使茶條回軟利于復揉,又補充殺青之不足。并使已外濫的茶汁中之糖類、酶類等直接與高溫鍋接觸,起輕度焦化而形成巖茶的韻昧,時間雖僅30s,卻對品質起很大作用。復揉除使條形緊結外,還能提高茶湯濃度。復揉手法與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進行“走水焙”。
走水焙:巖茶“走水焙”是在一個密閉的焙間中用培籠進行。在各個不同溫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使復揉葉經歷高、低、高不同溫度的烘焙,達六七成干下焙。整個過程10多分鐘。速度快、工作緊張,故又稱“掄水焙”。
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攤涼5-6h,以增進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澤沙黃而浦潤。再經揀剔去除梗與茶樸,即可復培。
3、大紅袍的精制
大紅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揀→分篩→復揀→風選→復焙→攤涼→揀雜裝箱毛茶
揀剔質量要求:對樣驗收正茶凈度、正茶應達到三清,即茶葉中的梗、片、雜物清。
復焙:烘焙時投放茶葉應均勻,茶葉攤烘厚度2-3㎝,攤層厚薄應一致;火候穩定均勻,按成品茶標準樣要求,掌握適度溫度,嚴防老火焦條,經常觀察干燥后茶葉狀況。
攤涼:大紅袍烘焙后應攤涼,掌握適宜攤涼層厚度;根據氣候特點合理調節冷卻機的進風量及變速電機轉速。
揀雜裝箱:制作好的大紅袍茶葉經手工揀剔雜物后,按各級茶葉裝箱重量要求進行裝箱、密封。
茶葉出售前,將密封裝箱后的茶條先以90-100℃的培溫再次復焙1-2h,再改用70-90℃低溫“文火慢燉”。這是武夷巖茶特有的過程、對增進湯色、耐泡、滋味醇和、香氣熟化等有很好效果。最后趁熱裝箱,也是一種熱處理過程,對品質也有一定良好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