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青春’大賽,本人保證本文為本人原創,如有問題則與主辦方無關,自愿放棄評優評獎資格”
南昌大學 張曉天 聯系方式:13892787966
青春一詞,讓人聯想到的就是放肆的年華,詩酒春風花月夜,無盡的遐想與美好,窮極豪邁與意氣風發,夾雜著青澀的情愫和一往無前的大氣概。而青春放到現實里,除了祖國明日的花朵,初生的朝陽外,還意味著你是一個家庭逐漸茁壯的子女,父母雙親的影子在你身上都有所體現,父親的大度,母親的細致,等等。這是家教所致,也是人文情懷的培育。家訓嚴則芝蘭茂,家至仁則玉樹立。
我大學學于南昌斯地,距家千里,基本寒暑假各回家一次,度過故鄉的夏與冬。作為男生,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不是很喜歡打電話,不論是給父母或是朋友,仿佛文字可以作為一種迷彩,去避免不知從何而生的尷尬,與父母每月能打一兩次電話,已是很不易。南昌的生活有美好,也有美中不足,生活的局促,眼界的不斷擴寬,注定我們與父母間相差的年代感愈強,從飲食習慣、新時代技術的接受程度、對事物的理解等諸多方面,我們已走出了父母給我們從小畫的世界,用自己的手和心,去體味更多人生的味道。有多少人已經沒有和自己的父母好好地聊一次天,告訴他們自己在想什么?
可能你會說,為什么要把這些講給父母聽,我已經長大了啊,我可以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去選擇自己喜歡的衣服,吃自己愛吃的食物,去看首映的大片,可是年輕人,你是否太過瀟灑,忘了你的一切光鮮背后,何人承載?你的青春,你的成長,雙親兩鬢的斑白,都是同步的。作為大學在校生,能自己掙足學費和生活費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更多的人依賴家庭的經濟支持,這都是父母的辛勞所換來的,可能你已聽了無數遍這種道理,但我想請你再聽一次,聽一次我的故事。
父親家處鄉下,家中四兄弟,兩姊妹,父親是家中老小,自他十一二歲起便失去父母,那時候的物質條件,可稱不上好,所以他從小便會做很多事情,煮大鍋飯、上山劈柴、給家中畜豬割草等等。與所有兄弟姐妹不同的是,父親酷愛讀書寫字,不管傳記隨筆散文還是小人書連環畫只要是能得到的書都看。在家中長兄弟和親戚的支持下,得以進入學校學習,平日里照著小人書描摹繪畫,掌著字帖用樹枝沾上水在黃土地上書寫,久而久之,父親寫的一手好字,每年過年家中春聯等物什,都交由父親完成,甚至鄰近幾家人,都會來討副喜氣的春聯拿回家張貼。父親憑借中學第一的成績,考上了當時的師范中專,畢業后當過老師,后又進縣委幫忙文筆工作,端上了當時人人眼熱的“鐵飯碗”。在我眼里,他還是個坐可論道,行可成事的執行派,我遇到的困難,他總能給予我幫助,讓我少走彎路。從小更是諄諄善誘,培養我的性格和心地,寬以待人,嚴于律己,等等。他自幼失去雙親,不曾享受過多少父母懷抱的溫暖,一路拼搏靠自己,更是對我關愛有加,期望深遠,不曾用什么所謂的家法來處置小時調皮搗蛋的我,而是以理服人,讓我在挫折和錯誤中坦然接受。
終于在他的期望下,我來到了南昌大學,雖不說舉國聞名,但也算是老牌名校。父親更是欣慰有加,升學宴我印象中便是兩三次,親戚朋友們一次、父親同學們一次、父親科室同事們一次。我本來不覺得考上大學會有多榮光,畢竟不是清北一級國之學府,還責怪父親多此一舉,舉辦多次升學宴,比我考得更優異的同學都沒有如此聲張,讓我頗有種德不配位的感受。當一次飯局結束,父親喝的有些醉了,路都走不穩,我攙著父親坐上車,回家的路上,父親醉眼惺忪,拉著我的手,帶著酒氣吞吐:“你爸爸我從小生長在沒有雙親的家庭,一路打拼,才有了現在的生活,經歷的艱辛和不易太多,我不愿讓你再去體會那些艱苦,我愿意讓你的人生路多一些平坦。我沒有上過大學,寄希望于你,你能替爸爸圓了這個夢,爸爸就已經很欣慰,覺得你很優秀了。爸爸請朋友同事吃飯,也是體現對你的重視,告訴他們爸爸對你引以為傲……”等等等等,酒醉的人話總是很多,父親的聲音慢慢低了下去,我的鼻頭卻有些發酸。
到了該離家上學的時候,父親和母親不避千里之遠,風塵仆仆送我來到這完全陌生的城市。安頓好一切后,千叮嚀萬囑咐,母親方才把我的手握在掌中,用力握了握,生怕我抽出自己的手,再也觸碰不到似的,父親看著我,眼里滿是欣慰,眼角的微小皺紋也舒展了開來,自己的兒子終于大了,到了該離家,獨守一座城的時候。我目送他們坐上遠去的巴士,是的,這城市,所有未知都將屬于我。
過了僅僅一個多月,不足兩月,趕上了國慶黃金周,父母執意要來探望我,我總覺得太麻煩,勸他們別過來了,怪勞累的,母親電話里帶著笑意說:“你爸說一定要來看看我們家的大學生,怎么攔都攔不下”。我心里暖暖的,就應下了。
一天半時間,一千三百余里,父親驅車不顧辛勞,一路疾馳至南昌。等我接到電話時,父母已到了宿舍樓下,載了滿車的物資,足足七箱,水果、飲料、陜西特產,一應俱全。最幸福的感覺莫過于父母對你無盡的愛與操勞,唯恐這布滿坎坷的道路刮拉傷了自己的心頭肉,身為人子,這也許也算是一種特權吧,可以毫無代價地享受無止境的愛。
更為讓我欣喜的是,父母還帶來了家中愛寵——我的刺猬臭臭。在高中最繁忙,壓力讓人喘不過氣的時候,是這只奇妙的小動物給了我心靈的慰藉,讓我感到自己有能力去照顧好另一個小生命,被依賴的感覺,對我而言也是成長。可能對于臭臭來說,這也是她第一次到如此遠的地方,感受南方的草地如何不同于北方,沒頭沒腦地在自己看不見有多大的世界奔跑。
前不久,我跟父親通了電話,講了講近況。有些重擔,壓在我肩上已很久,我本未打算向父親傾訴,就讓這些情緒悄然而生,悄然而滅。可當他問起我在大學過得怎么樣時,莫名的堅強,如水潰堤。在青春的世界觀,發生了些許顛覆,見人遇事等等。大學,更像是一個等待你長大的地方,再給你幾年時間去成熟,足夠獨立去處理紛繁復雜的事。那天,電話很久,話也很多,這個家里兩個男人間,兩代頂梁柱間,終于達到了同一地步討論某件事情的時候。父親依然放心不下的我的情緒,我知道父親的問話就像個引子,引開了一泓思緒,平日里,這些該死的、軟弱的情緒不能奈我何。
對父親而言,又是一場奔赴,去見證自己兒子思想的蛻變,給他帶去自己人生的敦敦教誨,于是,又是一場義無反顧。再相見于南昌,再相見于家人。
周末的飛機,抵達了昌北機場,父母趕最早班機場大巴到了學校,我也在樓下接到了他們,依然提著不少東西,生怕我在這不熟悉的地方怠慢了自己。再次與父親相見,我笑了笑,表示自己尚好,不必擔心。母親又是握著我的手一陣噓寒問暖,一家人,在南昌,我的第二故鄉,再次相聚。接下來的周末,是充滿陽光和倦怠的,我們一家三口,去了父親想去的滕王閣仿古街道,父親對于書房中的物什是由心的喜愛,對各種筆墨硯臺也可謂了解,一心想帶一方中意的硯臺回去。在店家里,父親細細揣摩每一方硯臺,別端看邊講給我端硯、歙硯的區別。每過眼一方硯臺,父親都會講究眼緣,叨念道“這得靠眼緣,一眼就相中的才行”。
其實,從很多地方可以看出,父親那一代與我們已大不相同。年輕人使用的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父親他們并不是很熟練。有時候與父母一起出門,偶爾需要用到電子支付的時候,他們可能就得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操作。我們熟悉的生活方式也與他們有了差別,周末的大餐,晚上的熬夜,休閑娛樂的方式等等。不要因為這些而覺得父母跟不上自己的節奏,是的,他們是比你在時代的線上慢了一點,需要你去等一下,但是更多的體諒吧,你的父親不再是那個十年前能把你架在脖子上舉高高的人了,也不再是十年前每天晚上催著你別看動畫片去睡覺的人了。歲月無情,時光沉重,他的脊背仿佛也比以前更彎了一些。那些絲毫不減,你不用懷疑的,就是他對你的愛,父愛重于山,無言勝有言。
最后的告別,我送父母到了車站,等待公車的到來,170路公車依舊很久一趟,但是這次我希望它能再晚一點來,晚點帶走我身邊這兩個最愛我的人。
故園東望路漫漫,何處為家?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