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以前也不大讀書,總覺得時間和精力有限,讀完一本書要花很長時間,而且讀了書之后,生活和工作并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直到我遇見《這樣讀書就夠了》,我讀書的方法和態度徹底改變了。我不再以讀完一本書為目的,不再給自己讀完多少本書的壓力,我開始覺得只要能從一本書的一段文字中獲得一點啟發,能促使自己的行為發生一點改變,就值回書價和讀書付出的時間了。
去年11月底,我加入了“i讀書”群,開始和一群愛讀書的小伙伴們持續地讀書,不知不覺中,已經過去21周了,回顧這段時間的讀書經歷,我發現要做到持續地讀書只要3步就夠了:
- 找愛
- 分享
- 踐行
1.找愛
“找愛”這個詞是我在今年的AHA大會和來自臺灣的91學的。找愛的意思就是找到你讀書的目的,想清楚你為什么而讀書,你為什么愛上讀書,讀書到底給你帶來了什么甜頭?如果找不到愛,你就沒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很容易半途而廢。
比如我讀完《正面管教》這本書后,我學會了如何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輕松應對無理取鬧中的女兒,讓她乖乖聽我的話;讀完《習慣的力量》這本書后,我養成了晨跑和平板支撐的習慣,在沒有改變飲食習慣的情況下,體重從75公斤減到了68公斤。讀書讓我的身體更健康,生活更美好,這可能就是我找到的愛吧。
2.分享
i讀書群的小伙伴們不僅要讀書,還要每周輸出一篇讀書筆記或文章,分享自己的收獲。今天是我加入i讀書群的第21周,這篇文章是我在簡書上的第21篇文章,沒想到從小就怕寫作文的我竟然能每周寫出一篇文章。借著這個機會,要感謝一下i讀書群里所有小伙伴的陪伴;感謝所有給我打賞過的讀者尤其是第一個給我打賞的微信好友;感謝所有接受(或者拒絕)我的專題投稿的“版主”尤其是第一個接受我投稿的版主南柯斯摩;沒有你們在物質和精神上給我鼓勵,沒有這些愛,我是不可能堅持寫到這篇文章的。
“老師們常說,他們第一次真正理解教學材料,是在自己去教學生的時候。”
這是《學習之道》里的一句話,通過這半年的寫作經歷,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體會。因為心里想著要分享,讀書的時候會更有目的性,會帶著淘金思維去讀書,心里會想著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分享;因為要分享,讀書的時候我會在書上做筆記,讀完書后會主動回憶書中講了哪些對我有用的知識(《學習之道》里面提到的主動回憶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因為分享,我必須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了書上的知識,把書上的知識和自己的經歷和行為結合起來,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經常分享的人更容易做到知行合一。
3.踐行
自從看了《這樣讀書就夠了》,我認識到讀了多少本書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知識已經內化成你自己的知識,有多少知識已經轉換成你自己的能力,有多少方法和經驗已經應用到你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了。比如我看完《習慣的力量》之后,就開始設計我的晨跑習慣,開關是什么,慣常行為是什么以及獎勵是什么,(具體可以看我之前寫的用習慣思維制定行動計劃)設計完成之后就立馬實施,現在我已經真正養成了晨跑的習慣,一天不晨跑就難過,每當想起晨跑的時候不再是“起不來”的痛苦,而是跑到籃球場投籃的興奮感和“瘦成一道閃電”的渴望。
只有踐行,你才知道書上的方法對你是不是有用,用了之后你才能真正體會到讀書的好處,越踐行越能體會到讀書的愛。
總結一下,我的讀書之道就是尋愛之路,通過分享和踐行不斷地找到愛,不斷的愛才是持續讀書的動力和源泉。你也試試吧,你也一定會發現讀書的樂趣,改變自己的行為,讓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