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次寫了鼎的簡單介紹,發(fā)現(xiàn)如果每次介紹一個器形戰(zhàn)線就太長了,所以這次決定把除了鼎之外的食器都說道說道咯!
鬲(音立)
? ? ? ?在博物館里參觀,陶質(zhì)鬲或許遇到更多。銅鬲其實就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鬲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說文》中記載:“鬲,鼎屬也。”可見二者在功用與形態(tài)上是具有很多共同點的。鬲大體上可分分襠鬲和連襠鬲。之前好像在《寶雞六章》里的論文中遇到過將連襠鬲作為一個族屬區(qū)分的標志,可見商周之際不同族群的使用器物帶有自己的特色,而如今成為了我們分析推斷的參考信息。
? ? ? ? 可以看到與鼎相比,鬲的腹部與足部的分界不甚明顯。不過既然同屬于一個屬了,鬲的銘文里有把自己叫鼎的哦。鬲同樣是用來炊煮糧食的器物,一般所見體型都較正常,應(yīng)該多是實用。
甗(音演)
? ? ? ?甗是由上面的甑和下面的鬲兩部分組成的蒸器,甑與鬲之間有箅子隔開。它可分為聯(lián)體和分體兩類。早期,尤其是商和西周時期多合體。(為什么總覺得分開了就不是它了呢)戰(zhàn)國時期開始,下半部分鬲呈縮小趨勢到了秦漢時期徹底演化成無足了,基本上可以說是另一種器物了。甗一般也是實用居多。(有沒有開始腦補媽媽蒸饅頭,哈哈,和家里蒸鍋一個原理咯)
上面說的和“鼎”可以歸為炊食器,下面就來說說盛食器。(說完“鍋”來說說“碗”)
簋(音鬼)
? ? ? ?簋一般是和鼎配合使用,有的有耳(雙耳、四耳),它的用途和我們的碗的確無差,就是用來盛放飯食。有的簋還帶有方座或蓋,扶風莊白窖藏所出的一批簋就有帶方座和蓋的器物。據(jù)說方座有抬高方便進食的作用,蓋防止灰塵等臟東西掉入。平常見到的無蓋的簋或許當時在使用的時候是有其他材料的蓋,只不過因為不易保存所以才沒能保留下來。
? ? ?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乳丁紋四耳簋算是有特色的簋,不但在鑄造工藝上采用了分鑄法,而且在簋的四耳上各有六個牛頭進行裝飾。
盨(音許)
? ? ? ?流行的時間較短,西周時期多見。總感覺它像我們圓角長方形的飯盒,而且還是飯盒頂部有把手的,或許蓋子取下來反過來方就可以當盤子用啦!
簠(音府)
? ? ? ? 簠也是用來盛放飯食的,不過就是有研究者認為它是在祭祀中盛放糧食的。它的外形很有特點,是上下對稱的,也就是說蓋和器身看起來是相同的,有幾分像盨,但是它是棱角分明的折角哦,流行的時間更長一些,西周晚期到戰(zhàn)國時期都有發(fā)現(xiàn)。要區(qū)分蓋和身的辦法就是看它們的扣,其他的地方可幾乎是看不出差異的。
豆、鋪
豆很像我們用的小碟子。鋪和豆類似,有些時候有混淆,都是古人用來盛放調(diào)味制品的小碟子,像豆豉、肉醬等等。
食用器就告一段落啦,下周酒器約起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