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哪怕是再小的物品,也不要擅自收藏起來,假若私自藏起來,父母親會很傷心的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是讓孩子去除貪小便宜的習慣,杜絕孩子有貪心的態度,因為欲是深淵,貪欲會讓自己迷失自我、迷失方向。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針在大人眼中并不是什么貴重物品,所以容易誤解,以為孩子偷拿、私藏不貴重的物品沒有什么,孩子愛玩就給玩,在孩子的世界一根針也好,一個蘋果也好,偷拿、私藏并不一定看中價值,而是滿足一時的好奇心,是為了自己的私欲,從而將別人東西占為私有,這種習慣沒有及時制止,隨著年齡的增長,欲望也會增強,為了更大的私欲可能就鋌而走險,進而觸犯法紀而后悔一輩子,可見童蒙階段習慣的養成是多么重要,這是為人父母所要警覺的。
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要留意,孩子的玩具是不是無名無故多了,一定要有警覺性,要了解是怎么得到的,當然,不能用責罵的方式,而是用心與孩子交談,讓孩子說出是如何得到的,假若是私拿人家的,一定要退還給家人,并向人家道歉,教育慎于始,切莫以為沒什么大不了,一顆糖、一塊橡皮擦,從金額來說確實不是很大,但是假若不及時引導孩子,讓占為己有的態度陪伴成長,長大以后若抵受不住引誘,鋌而走險違法違紀,這時再來后悔就太遲了,這種行為也會讓家人蒙羞,也是孝道上的虧欠。
? 《學記》講“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豫。”這是講教育的預防法,在沒有發生之前先要有正確的思想態度,在還沒有養成、還沒有染上的時候就要制止,讓孩子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物雖小,勿私藏”就是一劑預防針,從小養成廉潔的心態,讓廉潔奉公成為人生態度,從而立于不敗之地。
“私”與“公”是相對的,換而言之,“勿私藏”也可理解為要學會懂得分享,分享是擴充心量,畢竟我們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身邊有家人、同學、朋友、同事等等。當然,分享是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重要的是那份與人同樂的心,獨樂不如眾樂,獨享不如分享,這是古人講的“量大福大”,當一個人的心量大,私欲小,必定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得到更多大眾的幫助,人生的道路自然越走越 幸福。所以從小養成“無私藏”的態度,能夠形成人生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