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斯托夫人自然親子書》20170613第3章 孩子從什么地方開始感覺
這是一章看起來簡簡單單的帶孩子經歷,實踐起來,不知道需要多少耐心和精力。我只能先表達自己的慚愧,所做不及十分之一,甚至更多。
孩子的感覺,需要培養嗎?從哪幾個方面培養呢?又應當從什么時候開始培養?
本書作者的觀點是,孩子的感覺當然需要培養,而且應當從孩子出生,就應該開始培養。
從科學的角度上看,嬰兒的聽覺要早于視覺,所以要從聽覺開始培養(這也是胎教說的有力支持吧)。不過要說明的是,視覺發展晚于聽覺并不表示看不見,只是看不清而已。
從我們個人帶孩子的經歷就深有體會的是,孩子似乎是天生的音樂家,對樂感的把握完全出人意料。可惜的是,絕大多數父母都是一邊欣賞贊嘆著這種樂感,一邊就這樣放過了孩子進一步了解熟悉音樂的最佳階段。
本書作者經常彈奏或者播放各種鋼琴曲給女兒聽,發現女兒對不同樂曲的反應是不同的,她又創造性地將顏色與鋼琴的音階對應起來,每天敲琴音給女兒聽,當她女兒不到6個月大的時候,就能準確區分各音階了。也許她的女兒本身天賦更高,但試想我們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她那樣呢?
作者更是建議父母要盡早和孩子說話,這是對聽力進行有意識訓練的方式之一。從另一本育兒書中也可以看到,孩子早期雖然不會說話,但是會對身邊撫養人的語言給予回應,同時這些大量的語言也是孩子學習的一個輸入和貯備的過程。如果沒有這些輸入和貯備,當孩子開口說話時,TA說什么呢?
有個經常被拿出來做例子的就是狼孩的故事,這個孩子自幼被狼養大,當十歲左右被解救帶回人類世界后,他的身體機能發展正常,可是,無法講話,只能發出各種呼叫。他沒有輸入過人類的語言,所以當他應該說話時,他只能發出他自幼聽到的動物的聲音。
還有一個例子或許更家常。每個國家的孩子,開口說話自然就是本國本地的語言。為什么?因為TA自有聽覺以來,聽到的就是這一種語言啊。有的家庭不同成員可能會講幾種語言,那么這個孩子就可能也同時會說幾種語言,但其中一種為主,這一主要的語言,是與TA的主要撫養人所講語言一致的。
感覺我跑偏了。其實就是一句話:千萬不要以為嬰兒啥也聽不懂,他們正豎起耳朵聽著呢!
聽覺訓練做好了,視覺也要跟上。作者是從女兒襁褓期就給她看各種顏色,她認為開啟孩子智力,圖畫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她允許甚至鼓勵孩子玩各種顏色,耐心地教孩子握筆,在紙上畫畫涂抹。
回憶我個人,雖然允許孩子在墻上亂畫,但多數時候還是丟給她紙和筆,要求“在紙上畫!”就不管她了,然后過一會之后,對著一地的狼籍又沖她不高興甚至發脾氣。老大喜歡畫畫,我更是常常在她畫畫時喊她吃飯、帶妹妹或者做其它什么事。不僅沒有引導她更好地認識色彩,簡直是在摧毀她的專注力。
從這一章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有差距,不是孩子的問題,是父母(母親)的問題。
作者的女兒對色彩的敏感,得到了及時而正確的引導,所以她對周圍景色、環境、人物都有敏銳的觀察力,同時也享受著其中的美,形成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和對美的個人評判。還有額外的福利,那就是,有了這樣善于觀察的能力,對于發展智力和開發潛力也是極為有利的。
最后兩點,我以為其實是同一個意思:帶著目的做游戲,或者說,在游戲中培養獨特感受力。
文中介紹了兩個游戲,受益匪淺。
一個是觀察力/專注力的培養。“請注意”,母親拿幾條彩帶,在女兒眼前晃動,然后讓女兒說出有幾根彩帶。從慢慢晃動,到最后一閃而過,循序漸進地訓練過程。另一個,則是拿一幅畫,讓女兒看一分鐘,拿走畫子,提問,幾朵花?幾個人?有些什么?等等。
孩子繞有興致,觀察力和專注力、記憶力都得到了不起的培養。作者說她的女兒在五歲時,幾乎對見到的東西過目不忘。
原來過目不忘并不是傳說。
第二個是感受力的培養。也是一個有趣的游戲,“蒙眼睛”,蒙上孩子的眼睛,拿她的手去觸摸一個物品,請她猜是什么,請她描述這個東西觸摸起來有什么感覺,請她想一想還有什么東西與它相似?又有沒有不同?這個方法,在游戲中大大提高了孩子對描述性語言的熟練運用,也培養了對身邊事物的敏銳感受。
當然這一切的游戲,有一個基礎,那就是自嬰兒時期的培養。作者是在孩子嬰兒時期就有意識地準備各種手感各種顏色的小物件給孩子觸摸,感受,并且予以說明。比如最簡單的,給她一個紅色圓氣球,作者會告訴她,這個是又圓又輕的紅氣球。就這樣,各種感受各種詞匯在小小嬰孩腦海中日積月累著,直到最后以讓人驚嘆的方式輸出。
而這一切還有一個好處是,母親總是在引導孩子關注身邊的各種物事,于是,孩子總能找到事兒做,就不會覺得無聊、也極少哭鬧,當然也極少沒事咬手指頭。
耐心之后,是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