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晨誦3.4-3.7一 3.4由畏而敬而愛,培養理性化的情感,是儒學的主要特征。 3.5錢穆:《論語》言政治,必于人道之大,尊君亦所以尊道,斷無視君位高出于道之位。——道高于君,文明整體高于政治體制。中國傳統更重于“文化”概念,它高于種族以至政體。說“夷夏之防”,只在抵御落后部族才有。自秦漢到清朝兩千年,漢民族以其文化自然地而非暴力地同化少數民族。包括“五胡亂華”和“滿族入主”,其結果均由被統治被壓迫的漢民族最終同化其統治者、壓迫者,竟可以使后者失去原有文字、語言、文化等。都說語言是存在感家園。胡人或許對文字、語言的捍衛敏感度不夠高,但起碼漢語言的影響力卻是非同一般的。 3.7射箭競賽,來自遠古遺風。此則引《松陽講義》,有點意思。強調不爭并非君子,君子必要時非爭不可。孔子講無爭,后世儒者仍可以有不同意見,這是儒學內部寬容性。陽明有“求于心二非也,雖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李贄更有“不以孔子是非為是非”的名句,這倒體現孔學儒門實用理性的真正精神。
20170721《論語今讀》半小時。 禮儀即人文。它本是任何遠古民族都具有的神圣制度,通由它團結人群,鞏固秩序,建立人性。它最早是巫術:一種象征性的精神生產,亦人類最早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2祭如在,講一個“誠”。有其誠,則有其神。中國人神共在由來久遠。“如”指向某種特定引理入情的心理塑建。
《論語今讀》晨誦3.13-3.19 1道統,道尊,民主;治統,位尊,專制。 2孔子非復古,也非革命,乃積累進化論者。(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3“告朔餼羊”篇。古代典禮儀文已失去其實用意義和具體內容,但其形式本身仍某種價值在。在后世,它以審美意味吸引人們,培育造塑的是某種審美情感。儀式本身具有神圣性和重要性。古代的禮文儀典以可感之的“物態化”(舞蹈’咒語,音樂,雕塑,圖畫,文字等)形式,在當時凝聚和呈現了那些不可違抗的行為規范、思想觀念、情感體驗和群體秩序。人們通過這些儀文形式的不斷實踐和反復鞏固,以獲得理性的內化(認識)和理性的凝聚(道德)。其后,這儀文形式,本身成了審美的對象。(理性的感性積淀) 4上古國君在人們心中是“圣王”,是能與神明交通的大巫師兼政治首領,其敬畏充滿宗教的神秘性;春秋時期,王不再“圣”,人們不再敬畏;秦漢以后的專制皇帝,以其絕對權力,又使臣下的百姓敬畏不已。 5“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原典儒學主張禮制,有氏族的原始民主和人道遺風,提倡“道義”高于“君父”,提倡忠孝卻又反對愚忠愚孝。這與漢儒接受法家影響,強調“君為臣綱”及“天王圣明,臣罪當誅”的專制制度下的君臣關系頗有不同。原典之“忠”“孝”均非盲目的服從或情感,均是有理解融于情感之中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