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講晁蓋之死真兇之謎中,我們粗略的講了作者運用的一個神奇寫作方法,通過跌宕起伏的線索脈路,將想要表達的情緒另類展現。其實這種寫法,自古存在,相傳更為孔夫子修編《春秋》時所用的筆法,后世即稱之為“春秋筆法”。
一、春秋筆法之定義:
春秋筆法指在宣傳材料的選擇上注意褒貶。所謂“春秋筆法”,也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歷史敘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創造的一種文章寫法,即在文章的記敘之中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不是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出來。
《春秋》,魯國史書,相傳為孔子所修。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貶。歷史上,左丘明發微探幽,最先對這種筆法作了精當的概括:“《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春秋》的記述,用詞細密而意思顯明,記載史實而含蓄深遠,婉轉而順理成章,窮盡而無所歪曲,警誡邪惡而褒獎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誰能夠編寫?)”
由于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匯的選?。┖筒牧系暮Y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后世作者為了闡述孔子的思想,撰寫了專門的著作以解釋《春秋》的內在涵義,特別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經殺掉了他(關其思),就沒必要再用對人的謙稱--“子”了
依照慣例,史書修編,講究秉筆直書,也就是所謂的記錄者,盡量不摻雜自己的感情,但孔子卻利用不太明顯的字眼等隱諱的寫法,暗暗將自己的主觀看法加入其中,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后世對此有褒有貶。
二、后世對此筆法得引用:
其一、杜預之微而顯(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人,魏晉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曹魏散騎常侍杜恕之子。)
杜預在《春秋左氏傳》中解釋:文見于此,而起義在彼。例如《為了忘卻的紀念》“她的體質是弱的,也并不美麗”。魯迅先生意在表明“意志是強的,思想美麗”。
其二、志而晦
文字簡約,含義隱晦。例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殺指無罪而殺,弒指以下犯上,誅則指有罪、有理而殺。這是春秋筆法中比較知名的動詞。又例如新聞報道中常有兩國進行了坦誠的交流,深入的交流。實際上‘坦誠’的真正意思是,雙方在會談中都直言不諱,并對某些問題發生過激烈的爭吵,都在向對方施加壓力,都在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钊搿恼嬲馑际?雙方的分歧很大,交鋒激烈,而且是各說各話,每個國家都在堅持自己的看法,兩國之間根本沒有交集。”
其三、婉而成章
委婉,避諱。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中國古代的特有現象,大約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民國成立后廢除,清朝文字獄是人盡皆知。
其四、盡而不污
客觀詳盡的記錄,不偏離,歪曲,隱瞞。例如《記念劉和珍君》“從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彈,其一是手槍,立撲”。從背部入表明偷襲,屠殺,其一是手槍表明有軍官參與,是有組織,有預謀的。
其五、懲惡而勸善
不僅記敘,還進行主觀評價,使善者名垂青史,惡者遺臭萬年。例如:《五人墓碑記》對被殺五人應在歷史留下印記,不厭其煩的記錄了五人的名字”顏佩韋、楊念如、沈揚、馬杰、周文元。
據說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后世作者為了闡述孔子的思想,撰寫了專門的著作以解釋《春秋》的內在涵義,特別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這種作法被稱為微言大義或者春秋筆法,被中國古代的傳統所褒揚。北宋歐陽修組織編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大量運用春秋筆法。
三、水滸傳中的春秋筆法運用
施耐庵老先生在作水滸傳時大量運用了春秋筆法所寫,金圣嘆總結了十幾種《水滸傳》的筆法——很遺憾金先生寫的多數我也還沒看懂(金圣嘆:(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名采,字若采。一說原姓張。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嘆,自稱泐庵法師。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很多方面都已經比較難以理解,以我才疏學淺,無法全部明白,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了一下,大體就有以下幾類:反話正說、正話反說、故作怪語,以及暗埋線索、欲擒故縱、關鍵的事講一半等等。
比如其中一個經典的關鍵事講一半案例:祝家莊教師欒廷玉之死。欒廷玉功夫高強,當時梁山以林沖、秦明武功最高,但欒廷玉能夠暗器打傷并活捉秦明。梁山打祝家莊,欒廷玉竟然莫名其妙地死了,沒有任何交代——誰殺的,如何殺的?只有宋江的一句感慨:“可惜殺了欒廷玉這個好漢。”而《水滸傳》整部書里,如果要讓達到這個水平的高手死,那都得大寫特寫,語焉不詳就開掛的只有欒廷玉一個。這會是作者疏忽嗎?絕對不是。
再比如暗埋線索的示例:就是上篇文章中所講述的徐寧的箭術對應晁蓋的被殺。數百年來人們喜歡給《水滸傳》中的好漢搞各種排行榜,其中的箭術排行榜極少有人提到徐寧,因為整部書中看不出徐寧善射,沒見徐寧放過一箭——但是,作者一再暗示,徐寧是箭術高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