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了一場讀書會,在華潤置地的一個售樓處,場地很贊。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兩年經濟不好,或者我之前不太關注這些活動,感覺這兩年沈陽的讀書氛圍越來越濃了,書店也是越開越多,環境越來越好。書店人很多,看書區基本沒有空位。
這兩年越來越喜歡宅,就連旅行都不再有以前那么大的興致。大概是因為去哪玩不如和誰一起去更有意義吧。能讓我出門參加的,大概也就只有和讀書有關的活動了。
上周末也是去書店,七堇年來沈陽簽售,她的新書《無夢之境》。和上一本主編的文集《近在遠方》一樣,都是藍色封面,是我喜歡的顏色。上一次是2015年的《近在遠方》簽售,當時只是要去書店,對她還不太了解,也沒怎么看過她的書。到了之后發現她很漂亮,簽完后微笑說謝謝。
看完書之后,又陸續找到她的很多書來看,從作者的作品中能看到一個人的成長,讀者和作者能夠一起成長,跟得上彼此的腳步,對讀者和作者來說都是一件幸事。這樣的作者才會有讀者一路追隨。大部分的寫作者童年都不快樂,她說這本書是和母親的和解。也許正因為心中有困惑,才需要訴諸筆端,為情緒找一個出口吧。讀者讀書大概也是如此吧。
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是怎么開始讀書的,我開始讀書很晚。很小的時候和爸爸一起背過好多詩,后來就中斷了。直到大學畢業才開始重又讀書。大學四年大部分時間都荒廢了。畢業后工作出差,同事們都看電視,當時有個節目《我愛記歌詞》很火,我也跟著看了兩期,再看就覺得有些無聊。又沒有別的娛樂,就開始又拿起了書,最開始看的是余秋雨的書,一直覺得他是把歷史、地理、文學三者融合的最好的作者。所謂的讀書讓人想出去旅行,旅行又反過來誘發人更深入的閱讀。
記得那年的蘇州的虎丘山下,當時因為太累沒有上去。后來重讀那本《文化苦旅》,文字提到關于虎丘山的文字,有2500多年的歷史,蘇東坡曾寫下“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而我,就是這樣。當時已經忘記多年前曾讀過的文字。當時很是遺憾。
直到幾年后再去蘇州,才得以再去虎丘。同樣的風景,了解的歷史越多,看到的內容才會越多。旅行才有了更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同樣的杭州西湖,也許有人會說不就是一個湖嘛,很多城市都有啊??烧且驗槲骱心敲春裰氐臍v史,才名揚天下。“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鼻昵按笤娙说脑娋洫q在耳畔,與風景融為一體。
如果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不是說書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讀書這種行為意味著你沒有完全認同于這個現世和現實,你還有追求,還在奮斗,你還有不滿,你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性,另一種生活方式?!惼皆?。
讀書雖然不能改變世界,但能改變自己,改變看問題的方式。一個人的生命有限,眼界和經歷更是有局限,而書卻是可以穿越千年的時光,來到你的面前。與千年前的古人對話,觀別人不可思議的人生,去看山的盡頭、洋流的尾巴隱著什么,甚至花幾個小時,去學別人用一輩子總結的經驗和道理。世上只半日,書里過千年。讀書越多,越能更好的理解這個復雜的世界,人也會變得越來越寬容。
《山河故人》里說:“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而書是可以一直陪伴的。很喜歡坐擁書城的感覺,那些封面,以及里面的文字,是閃爍的表情,有時候,能遇見欣喜,遇見感動,遇見知音。這就是書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