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之沙

這是一篇思想上的準備

有一次聊天,問身邊的朋友“我們工作是為了什么?”,哥幾個一愣,沒人說話,我接著說“為了不工作啊”,大伙一笑。

如果我工作是為了掙錢,掙到錢夠花,怎么才加夠花?數之不盡的錢,如果要定個目標,來它個一個億,哈哈,這只是感性的想法。理性點說,被動收入大于支出,比如一年的支出是五萬,被動收入是六萬,也就是所謂的財富自由,不用為了生活所需而出售時間。

似乎這就是人生贏家了,睡著覺就把錢掙了,似乎這就是人生終點了,可以一勞永逸了。等等,當我的時間不用花在對換生活所需時,我去做什么呢?大金鏈子小手表,一天三頓吃燒烤?突然覺得哪不對勁,這不是終點,這只是一個節點或者里程碑,一個很有難度達到的里程碑,之后還有很長的路走,還有很多的事要做,自己想做的、更有意義的、能幫助他人的。

在到達財富自由之前,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需要出售自己的時間,而于我而言,我出售的時間就是我的工作,一天8到10小時,一年多一點,這些時間就是我的生命,我,是在‘賣命’啊!好慚愧有一段時間我把它當做隨隨便便一份工作。

努力工作即努力達到老板的要求,曾覺得在體制內工作,個人的價值就是老板的一句話。現在發現也能換個思考方式,我努力工作除了滿足老板還有滿足自己的要求,一半一半。努力提高能力,讓自己更職業化、能承擔更多的事,即努力提高時薪。當然還有更高級的玩法就是同一份時間出售多次,比如出書,這種方式暫且不提。

那么什么是出售時間的標準?讓時間更有價值,成長才是根本。今天跟同事聊天,流水線上的工人,30天休息一天,每天早晚八點,吃個晚飯回到家9點,洗個澡玩會手機一天就過去了,唯一一天休息還是睡過去。他們為什么會選擇這種絲毫不會積累能力的工作?或許比其他的工作工資能多掙一點,或許別無選擇,時間待長了的員工都說‘在這個地方待長了,人就廢了’,卻依舊堅持著、忍著做下去。

我也說過多次‘我沒辦法啊’‘我別無選擇啊’的口頭語,但仔細想想極少有別無選擇的時候,比如喜歡的學校分數較高,不努力學習考了個低一點分數,然后去了一個差一點的學校,這里面是自己態度的選擇。

選擇的標準:我選擇的事能不能讓我積累更多的能力。信息傳遞越來越方便,有能力的人越來越不容易埋沒,他能通過多個方式展示自己,能力越強的人學習越快,然后獲得更多的能力,長遠的看,人與人的差異簡直天壤之別。相對的是穩定的工作,不用努力突破、提高、學習,偶爾還會有一種成就感,或許也擁有一顆財富自由的心,但在穩定的溫床里,望之興嘆,比如公務員,比如中小學教師,十幾年只需教那么幾套教材就好,成長全部在開始兩三年,之后只是不斷的重復與原地踏步。

每一次選擇,問自己,‘我還需要什么能力’‘對發展已有能力有什么幫助’,而不是‘我原來的能力還用不用的上’。正確的思考方式:這個選擇之后,我能完善哪個已有能力,能發展什么新的能力。

里程碑思維――財富自由――‘賣命’――成長――選擇

遵守不了的不是原則

愿我有一顆浪漫的心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