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約從唐代開始,清明清明祭祀節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放風箏,植樹,掃墓祭祀,插柳,拔河,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
不同地方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清明習俗。河南有符氏三字經,“愛祖國,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婦,篤親族,講團結,睦鄉鄰,慎交友……”今天聽來,這些祖訓歌謠仍具有教育意義。臺灣的掃墓習俗分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在港澳,清明時節,香港民眾一般會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燒香燭、冥鏹,清除雜草及供奉水果、燒豬或白切雞等。盡管香港大部分墳地墓園都有公共交通連接,但清明節當天交通依然擁堵。民眾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錯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的含義是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
在清明,人們紛紛上山祭祖。在今年清明,我們更要緬懷因為四川森林大火而光榮犧牲的三十名消防人員。因為清明更是一個感恩的節日,我們要感恩教導我們的老師,也有感恩養育我們的父母,對任何人懷著感恩的心,會使世界變得更好。
清明即是掃墓的日子,也是節氣之一,更是感恩的日子。所以,我們在清明時期一定要注意好安全,做到文明出行,安全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