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巒起伏,翠綠欲滴,小河流水,淙淙有聲。孫子兵法誕生地,乾隆六次祈福地,兵法文化、宗教文化的發祥地。有幸工作在穹窿山,在這里朝夕生活,遠離城市的喧囂,閱盡人間仙境,靜享幽美景色,甚是滿足。
朝陽徐徐升起。仰望遠處,箬帽峰巍然屹立在平原之上,薄霧籠罩,如煙縹緲,時隱時現,時暗時明。山峰和藍天、白云、薄霧、樹木、構成了一幅幅變幻無窮的魅力畫卷,讓人浮想聯翩,仿佛看到身著白色寬袍、留著長發、捧著古書的孫武正襟危坐于白云深處、高山之巔,似乎聽到孫武的朗朗的吟誦聲隨風傳來:“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再看近處,蒼松翠竹,野花遍地,河水潺潺,魚兒嘻嘻,郁郁蔥蔥的密林中幾戶人家深藏其中,幾聲公雞打鳴、家狗歡叫傳來,更顯得穹窿山清幽靜謐。
太陽高掛長空。穹窿山突然變得熱鬧起來。孫武苑旁,游客三五一群,有的給孩子講孫武的故事,有的在討論石碑上的文字,有的一言不發、凝神靜思,似乎這里有看不完的古跡,讀不完的歷史,想不盡的故事……上真觀旁,頭山門、茅君殿、龍王殿、玉皇殿、望湖亭邊,游客們扶老攜幼,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稚氣未脫的孩童,有時髦灑脫的青年,也有相依相偎的伴侶,他們來回穿梭,流連忘返。偶爾會聽到一個蒼老的聲音說:“這上真觀歷經了千年的風風雨雨, 30多年前很破舊,現在已經修復的很完整了……”也會聽到青年的感嘆:“這要付出多大心血和時間呀,真不容易啊……”
夕陽斜照、天氣涼爽。湖邊的空地上,林間的平地上,公園的角落上,演繹著說樂逗唱的旋律。居民們你們一群,我們一伙,練起了太極拳、扭起了秧歌舞、唱起了小民謠。“老師”教的用心,“學員”學的認真;最引人注目的那些三五歲的孩子,跟著旋律搖搖擺擺,讓人喜樂無窮。華燈初上,夜幕稀疏,歌舞聲停,倦鳥歸巢,通往山巔的路上,護林員的腳步聲交織著清潔工的掃帚聲繼續應和著傍晚的協奏曲……
上天賜予人間郁郁蔥蔥的穹窿山,祖先賜予今人無數傳說的穹窿山,今人賜予后代美麗文明的穹窿山。天天徜徉于此,感恩自然,感念祖先,感激今人!穹窿山,穹窿山,你我夢牽夢縈的綠色家園,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