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月之戀
今天是我來簡書的第42天,我一共發了83篇文章,總計27萬余字,收獲粉絲10930名,獲得喜歡數362個。有47篇文章通過了《短篇小說》專題,部分文章在《世間事》、《鄉土故事》和《散文》等專題通過。
作為一個來簡書寫作的文藝小白,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應該說是可以令我感到滿意的了,然而我還是有一些慚愧。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這42天里,我真正即興創作的文章屈指可數,那些文章大多數是我過去兩三年來在QQ里寫的,我只是當了一下搬運工而已。
現在談談我的一些感受,通過這些天的觀察和了解,我對簡書的認識經歷了由最初的懵懂無知到現在的客觀漸趨理性的過程。我在簡書上投稿,一般是在《短篇小說》專題,剛開始幾天,我的過稿率都在90%以上,這讓我非常興奮,儼然有一種千里馬遇見伯樂、伯牙遇見鐘子期的感覺 ,我甚至將稿件通過的截屏發布在朋友圈里,與朋友分享我的快樂。但是我很快發現,我的文章雖然在專題里通過了,但瀏覽量卻少得可憐,更不用說喜歡數了。這讓我很是沮喪,頭腦慢慢冷靜下來,對自己的文章重新定位,查找不足,有了一個更加清晰客觀的認識。
我慢慢發現,在簡書寫作的年輕人居多,像我這樣的70后只在少數。年輕人思維敏捷,時尚,趕潮流。如果寫一些與時代相去甚遠的東西,是很難吸引他們的眼球的。而且我初來乍到,粉絲數很少,沒有幾個人會注意到你,那么多優秀的文章都讀不過來,誰會在意你寫的東西呢?
我認識到自己寫的文章瀏覽量少固然有所投專題少的原因,更重要的還是文章的質量不夠好,這令我時時誠惶誠恐,深覺汗顏,感覺對不起那些給我過稿的專題編輯了。可能自己是一個性格比較內斂的人,雖然心存感激,但我卻極少發簡信 與那些專題編輯溝通,稿件通過也好,不通過也罷,從不問原因。雖然有一些稿件也被拒稿,但我從不氣餒,事實上,一篇文章的好壞,文章通過的機率如何,自己心中還是有數的,只不過有時自己心存僥幸罷了。這樣,質量太差的稿件,自己干脆不投。
我現在也有了這樣的習慣,一篇文章投往某個專題,一個小時內得不到回音的,我索性就撤回了,倒不是擔心編輯拒稿的尷尬,只算是為自己多留下一次投稿的機會吧。有時候真的是這樣,一篇文章的成色如何,作者怎么可能心中無數呢?只當是練筆,我便將那些有疑問的文章投向那些無需審核的專題,或者直接轉為私密文件保存了。
我時時關注簡書上的一些熱門專題,認真閱讀上面的一些熱門文章,大開了眼界,也增長了知識。一篇好的文章,有時有幾千的瀏覽量,幾百的喜歡數,讓我既羨慕又震驚,便想什么時候自己也能夠寫出哪怕一篇爆文就好了,看來今后不僅要埋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了。古人云學無止境,那些優秀的東西,為什么不去借鑒學習呢?有的簡書作者的短篇小說寫得非常好,從文章的標題、題材、結構和語言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情節富于波瀾,有懸念,故事性強,這些都是值得我學習的,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寫作從來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寫作水平的提高離不開勤奮和積累。我一直懷疑自己的碼字能力還停留在高中階段的,因為我不是一個勤奮的人,出社會以后,參加工作這么多年,我的寫作基本上是荒廢了的,除了那些年寫的十幾本日記,印象中我常年竟然沒有寫過一篇像樣的文章,這不能不說是我的一個遺憾!
我想忠告現在的年輕人,心中有夢想,一定要堅持,喜歡文字,一定要筆耕不輟。我現在已經深刻體會到了中斷寫作帶來的困擾,因為你會感覺到有一個文化心理的斷層,這就好比一個小學文化程度的人,一步踏入高中,是很難適應的。所以一切都得從頭來,那個被你跨越的階段終是無法僭越的。誠然,你會說,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閱歷的豐富對寫作是有裨益的,但是就寫作技巧和基礎而論,它終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在人生最美好的黃金階段,你不應該讓它成為空白。我們要做的就是,珍惜時間,盡量縮短寫作水平提高的周期,在人生精力最充沛的時候,寫出最美的文章。一些作家年輕的時候能夠寫出很好的作品,多年以后,寫出的東西反不如從前了,也正是這個道理。因為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而寫作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腦力勞動的過程,一旦靈感缺失,繆斯之神也會離你遠去。
寫作有什么捷徑沒有?沒有。只有多讀多寫,用心去感悟,體驗真切的現實生活,你才可能寫出好的文章來。多讀書,讀好書,你才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前人智慧的結晶里,汲取營養 ,豐實自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行拿來主義,從而獨樹一幟,形成自己的文風。多寫也是很重要的,“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多寫才能熟能生巧。只看書而不去實踐,自是無法提高的。大家知道“看花容易,繡花難”,只有自己真正動筆了,你才會對寫作的每一個細節有一個切身的體驗,才會在發現不足中不斷進步。簡書里有很多作者日更不輟,這種精神是很令人欽佩的。古今中外,但凡在寫作上有所成就的作家許多都是有這種好習慣的。臺灣作家林清玄規定自己每天寫3000字,不為發表,只為那份對文字摯愛的熱情。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日更不輟的典范。
我來簡書42天,一些簡友給了我無私的幫助,小小的舉動讓我感動。一位某專欄的推薦作者經常給我答疑解惑,從不擺一點架子,我寫的一些文章也常常被他收入自己管理下的專題里。某位草根作家也時時來我的空間點贊;有簡友善意地提醒我注意行文的工整,為方便閱讀,段落不宜太長;我向一些簡友大咖請教詩歌方面的問題,也得到了他們的熱情回復。我給《世間事》專題投稿并不多,但我僅有的幾篇在《首頁》專題發表的文章恰恰都來自這個專題編輯的推薦。在這里,我真誠地感謝這些給我幫助的朋友們。
簡書是一個很好的創作平臺,她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亮麗舞臺,她是信息時代全民寫作的產物。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要感謝這個時代,感謝那些為了這個平臺的運作不計回報而默默奉獻的人們。
路正長,夢也還遠,我在簡書里寫作,始終相信生活不只是茍且,還有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