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周大事年記(參考侯真平教授文獻(xiàn))
萬歷十三年(1585)
二月初九出生于福建漳浦銅山所深井村(今福建東山銅陵)。
萬歷十七年(1589)5歲
就學(xué)。讀《論語》,問先生:“孔子止教人讀書,有子如何教人孝弟?孔子止教人老實,曾子如何教人省事?”先生不能回答。
萬歷十九年(1591)7歲
因喜曹植詩,遭黃父斥責(zé),黃父特地到郡府購買朱熹的《通鑒綱目》,親自教授道周。
萬歷二十年(1592)8歲
從胞兄耕讀于頓坑,開始廣泛涉獵經(jīng)傳子集、詩賦聲律、煉丹術(shù)等等。
萬歷二十一年(1593)9歲
仍在頓坑讀書,開始學(xué)作文章,始讀易。
萬歷二十四年(1594)12歲
仍在頓坑讀書,開始寫古詩詞,作《書嵇康〈琴賦〉后》,這是至今發(fā)現(xiàn)道周寫作最早的文章。
萬歷二十五年(1597)13歲
開始廣交朋友,云游四方。謁福建平和王陽明先生祠。
萬歷二十六年(1598)14歲
受當(dāng)時風(fēng)氣影響,喜歡煉丹術(shù),頗有心得,常有棄家騰舉之意。得知江西二王子來閩,試圖前去拜謁,未成行。曾就煉丹術(shù)上書神宗,沒有得到回音。
聽說廣東羅浮山有真人居住,欣然前往,至博羅拜訪鄉(xiāng)紳韓日瓚,作《羅浮山賦》,受賞識,獲譽“閩海才子”,得以閱讀他家藏書。騎馬進山尋真人,不幸落水,幸韓大夫請人醫(yī)治方愈。
作《觀海樓賦》。
萬歷二十七年(1599)15歲
在廣東博羅拒富顯貴女婚配,回鄉(xiāng)。
萬歷二十八年(1600)16歲
廣東回來,因黃父責(zé)備他不務(wù)科舉正業(yè),愧而焚詩稿,開始研習(xí)科舉文章。
萬歷二十九年(1601)17歲
研究音律,頗有心得。
萬歷三十年(1602)18歲
繪作《周易疇象圖》八卷。
萬歷三十一年(1603)19歲
七月,向福建當(dāng)局上書時事策論,未被采納。
萬歷三十二年(1604)20歲
春,欲進京上書大理寺,不果。
去平和大峰山(今靈通巖)居住讀書。
萬歷三十三年(1605)21歲
重游廣東,沒有少年時的意氣風(fēng)發(fā),心境大不一樣,數(shù)月而返。
萬歷三十四年(1606)22歲
因“族人之難”再次搬家到頓坑,與兄道琛耕讀講《易》。秋,再次上書福建當(dāng)局,仍不為采用。
萬歷三十五年(1607)23歲
首次參加縣試,本擬第一,但因四月父喪不能登學(xué)籍。
四月,父親去世。家境貧窘,為辦喪事,道周四處借錢。作《離疚經(jīng)》,《九戾傳》紀(jì)念父親。
五月,漳浦縣令黃應(yīng)舉讀了道周的文章后,深為感動,召見了道周。
萬歷三十六年(1608)24歲
至漳浦,執(zhí)教于盧維貞家塾,結(jié)識林茂桂、張爕、張紹科、高克正等諸多好友。
在張燮家藏書閣讀書,漳州士人多來問易。
萬歷三十七年(1609)25歲
服除,奉母遷居漳浦縣城東郭。
七月,赴省城參加考試,落第歸。回來路上渡釣龍江時,翻船落水,恍惚夢“倪黃”。
娶妻林氏。
萬歷三十八年(1610)26歲
居漳浦,經(jīng)常到漳州與諸友們磋學(xué)術(shù)。
向鄭懷魁學(xué)習(xí)測量日昝,研究日照盈縮之理,學(xué)習(xí)根據(jù)實測數(shù)據(jù)來研究日月運行與易理的關(guān)系。
萬歷三十九年(1611)27歲
再次參加縣試,首次參加郡試,皆獲第一。
萬歷四十年(1612)28歲
作《一歲寒暑之候論》等文,獲得督學(xué)馮挺贊賞,免院試,得以直接參加鄉(xiāng)試。
始交蔡保禎,為其父蔡清溪撰寫行狀(崇禎三年再書之)。
秋,參加鄉(xiāng)試,落第而歸。
開始授課教學(xué)生,其中有銅山的陳瑸、陳士奇。
萬歷四十一年(1613)29歲
杜門著書,撰《大咸經(jīng)》。旁開一門,只許學(xué)者進出。
推演729幅《河圖》。
春,返銅山省視故居。
萬歷四十二年(1614)30歲
再次參與郡試,名列第五,座師是福建提學(xué)副使鄭三俊。
萬歷四十三年(1615)31歲
春,應(yīng)廣東潮州郡守詹佐雨之邀,前去講學(xué)。
秋,第3次赴鄉(xiāng)試,擬列第一,卻因“違式”(不符合八股規(guī)定作文)落第。
鄭三俊請他代草《齒錄后序》。不久,鄭三俊去官,攜道周還鄉(xiāng)。被道琛以母命追回,鄭三俊贈送給道周130兩銀子。
結(jié)識黃景昉。
萬歷四十四年(1616)32歲
閉門著《易象》、《詩揆》、《春秋揆》等。
萬歷十五年(1617)33歲
閉門讀書著述,請教的人須從矮門進出。
撰《林奎甫合選
近義序》。
萬歷四十六年(1618)34歲
第三次郡試,名列第一,被主考官福建學(xué)使岳和聲請至福州講學(xué)。
八月,第四次參加鄉(xiāng)試,中舉,因抨擊時政屈居第七,座師為丁紹軾、張孔教、張履端。
鄉(xiāng)試期間,認(rèn)識李應(yīng)熊。
十一月,赴北京參加明年春季的會試。
萬歷四十七年(1619)35歲
春,會試落弟,回漳浦。
繼續(xù)寫《三易洞璣》,因無經(jīng)濟來源,生活越發(fā)困窘。
萬歷四十八年(1620)泰昌元年36歲
閉門續(xù)撰《三易洞璣》,測量星象,布圖運算。
八月十六日,為劉道生兄弟撰《古竺游詩小序》。
天啟元年(1621)37歲
秋,赴京參加明年會試。
刻刊《逆流小草》義理文章集。
天啟二年(1622)38歲
中進士,名列二甲73名,選庶吉士。座師為韓日纘、何宗彥、朱國祚。同年進士后來有關(guān)系的有:文震孟、鄭鄤、倪元璐、方逢年、方一藻、陳演、盧象昇、蔣德璟、王鐸、馬思理、張國經(jīng)、張國維、祁彪佳等。
考上進士后,上《中興十三言疏》等,沒有回音。
因貧困沒錢租房,借住漳州會館。
謝絕莆田林湖長贈硯,追至章義還之。
時值魏忠賢當(dāng)政,朝綱混亂,十月前后,與狀元文震孟、庶吉士鄭鄤相約報國,后因母親在來京路上,三疏三焚而爽約,一生抱愧。
天啟三年(1623)39歲
在庶常館學(xué)習(xí),借居同鄉(xiāng)周起元家。黃母、妻子林氏、女子本在來京途中,經(jīng)浙江嘉興時林氏不幸病故,幸虧周起元(時任蘇松巡撫)料理后事。
正月初,撰《擬黔中事宜狀》。
七月,為蔣德璟父撰《蔡憲長誄》。
九月,撰《諭朝鮮不宜廢立其主檄》。
秋,鄭鄤、文震孟被貶,作七絕送行。
天啟四年(1624)40歲
年初,庶常館學(xué)習(xí)結(jié)束,授翰林院編修,預(yù)修國史實錄。參加修纂《神宗實錄》。
自請出使朝鮮以及調(diào)往遼東前線,均未獲批準(zhǔn)。
有清客朱振渠贈送名硯,奉還不及,次年繳公。
五月,作《與女婿朱垣書》。
六月,作《至親家朱節(jié)庵書》,流露出自己無心于官場。
天啟五年(1625)41歲
三月,新任講經(jīng)筵展書官,第一天任職,在魏忠賢注視下,一反膝行奉書,平步以進,得罪魏忠賢。
四月,告假攜黃母、女子本還鄉(xiāng),途中過常州,客鄭鄤家。離時鄭鄤及其繼母吳氏相送出境。過蘇州,會晤文震孟,7月回到漳浦。
欲資助張燮刊印《七十二家文選》,張燮謝卻。
十二月,改葬父親于漳浦北山,并在墓廬附近搭建一草廬居住,從此,除了外出,終生居之。
天啟六年(1626)42歲
本年在漳浦,居北山墓廬。
二月,周起元被抓,集資營救。
三月,續(xù)弦娶蔡玉卿(戶部侍郎蔡乾釜侄女)。
五月,黃母去世。從此服喪三年,禁宴飲吟詠書畫。
年底,周起元被害于獄中,為其撰墓志銘。
天啟七年(1627)43歲
墓居,閩南海盜肆虐橫行,但敬重先生的德行,沒有前來騷擾。
撰《答葉文忠公書》并附印章4方,托千如法師帶給葉向高,答謝他對母喪的吊唁。
十二月,合葬父母太夫人于北山家墓,撰寫并手書《贈考青原公墓碑》。
崇禎元年(1628)44歲
春,葬祖母、伯、叔及原配林氏于北山。
四月,徐霞客來訪。因在守制,不得唱和詩畫。
八月,母喪服除,始作詩文。
崇禎二年(1629)45歲
著成《三易洞璣》。
冬,聽說后金兵入關(guān),慨然辭墓出山。
已巳之變,皇太極率軍10萬,避開寧錦防線,長途奔襲,京師告急,各路兵馬進京勤王。
袁崇煥率軍阻擊,趕跑皇太極。
崇禎三年(1630)46歲
四月之前于赴京途中。
正月初,經(jīng)信州,十五日經(jīng)浙江,過吳門,與蔡保禎會面,重書《蔡清溪行狀》。
二月十七與鄭鄤聚首,安頓玉卿在鄭鄤家。霞客聞訊,追道周至丹陽相會。二月二十一至鎮(zhèn)江。之后再接玉卿北上。
四月,抵京,城圍已解。
五月,奉命主持浙江鄉(xiāng)試。確定中舉名單時,刪去有作弊嫌疑的考生尚觀聲。 取士98人,解元曹振龍、舉人何瑞圖、孟應(yīng)春等后來成了大滌書院的弟子。
事竣還京,逢神宗實錄完成,晉升右春坊右中允。
八月,抗清名將袁崇煥被冤殺,次輔錢龍錫遭陷害受連累。舉朝無人敢復(fù)言,唯道周三疏救錢。十二月十三疏上,崇禎疑道周詆毀曲庇,著令回奏,十八日、二十七日兩次回奏,奉旨答辯。期間,待命四十日。
崇禎四年(1631)47歲
正月十九,因救錢龍錫,上《遵旨回奏疏》第三疏。下旬至二月初,奉旨以“曲庇罪輔”降三級調(diào)用。禮科又追究浙江鄉(xiāng)試一事,道周三疏乞休回鄉(xiāng)。倪元璐稱贊道周為古今第一詞臣,愿以職相讓。
二月中旬,因刪榜一事被禮科參糾。四月二日,崇禎下令調(diào)查。
五月,大旱,崇禎求雨得解,五月十三釋放錢龍錫,戍定海衛(wèi)。
十一月,退休申請得以批準(zhǔn)。
十二月二十一,生長子,寫詩“乳汁不從俸米得,后來應(yīng)記伐檀詩”以記。
崇禎五年(1632)48歲
正月初一,作七律
初三,書寫該詩贈倪元璐,跟他討論書法。
元宵,作七律,小錢買燈。姚希孟、倪元璐來訪。
二十四日,上《放門陳事疏》,勸崇禎“小人勿用”,影射權(quán)臣溫體仁。崇禎震怒,削籍為民。
二月初九,掛帽出東門,離京。一路訪孔林、孟林等。
四月二十九,行至淮安。
五月初三至初五,在南京觀象臺測量日晷
六月,留蔡玉卿母子于南京,攜兩仆西溯長江,游牛首山、池山、齊山、九華山、浮山、湖口、廬山,然后返回南京。逢楊廷麟。
七月初七,致信杭州學(xué)生曹振龍,讓蔡玉卿母子先往杭州。自己獨游靈巖山、積金峰、竹塢(文震孟家)、華山寺、寒山寺、天平山。
過洞庭湖,與霞客相聚。
七月下旬,抵浙江余杭,染疾入大滌山,創(chuàng)建大滌書院,由學(xué)生何瑞圖負(fù)責(zé)營建講舍。
八月初,出大滌,西游黃山、白岳。
九月前,東游天臺山、雁蕩山,循浙、閩沿海入鄉(xiāng)。
冬抵漳浦墓廬,床幾腐爛,書卷猶存。道周嘆:“道堅于器。”
歲末,臘日,無以祭祀,幸好友人送來兩只熟雞,道周喜不自禁。
崇禎六年(1633)49歲
墓廬修書、講學(xué)、著述。
秋,偕弟子洪京榜、張瑞鐘首次卜筑鄴山書院,不果。
深秋,霞客第3次來訪。
崇禎七年(1634)50歲
于漳浦北山著書立傳。作《懿畜前編》、《懿畜后編》。
五月,應(yīng)漳州知府曹惟才邀請,開始在紫陽學(xué)院講學(xué),并編成《榕壇問業(yè)》。從業(yè)弟子有120多人。
六月,作《書〈六事詩〉后》。
八月,書《王文成公碑》。
九月,為張燮父撰《張大夫墓表》。
十二月,回北山守墓。
崇禎八年(1635)51歲
正月十五,跋《榕壇問業(yè)》,在榕壇講學(xué)第1期至第8期。
五月,復(fù)講學(xué)于榕壇第9期至第16期。
十月初三,漳州地震,道周正與諸友登天治巖。
十一月十六,接旨以“清望”復(fù)官(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道周感慨悲憤異常,痛哭不已。結(jié)束講學(xué),返回漳浦。
年底,回北山。
崇禎九年(1636)52歲
春,整理《榕壇問業(yè)》第17期。
二月初九,請蔣德璟選出18個問題答之,編成第18期。
八月十一日,撰《裴度論》。鄭鄤進京復(fù)職,卻因得罪溫體仁被陷害入獄
遲遲不肯動身北上。九月,聞清兵入關(guān),兵圍京城,毅然毀家紓難,招募36名鄉(xiāng)勇,北上勤王。
十二月抵京,清兵已撤,遣散了36名鄉(xiāng)勇。
崇禎十年(1637)53歲
正月初一,見朝。
二月中旬,主持分校會試,得士21人,其中有陳子龍、夏允彝。作《〈詩〉一房制義序》,認(rèn)為制藝文章無益于治國。
參加會試的親家朱節(jié)庵在考試期間病逝于北京。
四月二十八日,具疏乞休,不允。
閏四月,草《擬論楊嗣昌不居兩喪疏》,反對楊嗣昌奪情出任兵部尚書及其籌餉政策
五月,晉升左諭德(從五品),掌司經(jīng)局。
六月十三,上《三罪、四恥、七不如疏》,具疏辭職,不允。
冬十月,上《申明掌故疏》,建議重新整理司經(jīng)局書庫。
十二月,晉升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協(xié)理府事,兼管玉牒。復(fù)疏改授蔣德璟、謝德溥二臣,不允。
崇禎十一年(1638)54歲
二月,侍經(jīng)筵,隨班召對。崇禎問人才,道周答用才之道,二月十二再上疏補牘,舉薦廢臣鄭三俊、姚希孟等,勸崇禎用人應(yīng)重其人品。二月二十三,崇禎下旨認(rèn)為道周偏私。道周再疏,崇禎認(rèn)為文過飾非。道周復(fù)奏表明自己忠心可鑒,一心為國。
三月初九,崇禎旨下,不再追究。
四月,廷推閣臣,道周是主要候選人。
六月十八起,先后寫三疏“一論推督臣不拘守制,一論宣大督臣奪情,一論遼撫議款。”因考慮到其他人同上引疏,擔(dān)心有結(jié)黨之嫌,沒有及時遞上。
七月初三,得知自己落選,楊嗣昌當(dāng)選,三疏并上。
七月初五,崇禎特意召開平臺召對。崇禎與道周展開綱常倫理大辯,期間楊嗣昌插嘴被道周駁回。最后,崇禎被道周辯得啞口無言,君臣不歡而散。
七月初六,內(nèi)閣擬定道周“結(jié)黨串通擾亂政務(wù),降級調(diào)外使用”。
八月,被連降七級,調(diào)任江西布政司都事。臨行前上疏乞退,不允。
當(dāng)月出發(fā)回鄉(xiāng),途中登泰山頂。
冬天到達(dá)大滌,在大滌書院授課,曹振龍、陳子龍等名士前來學(xué)習(xí)。
倪元璐前來相聚,同游杭州。
在大滌過年,是年作《孝經(jīng)大傳》。
崇禎十二年(1639)55歲
年初,與諸友登鉤臺。
后回漳浦,在北山守墓。建十朋軒和九串閣,以明心志,申雪結(jié)黨之冤。
崇禎十三年(1640)56歲
北山守墓。
二月初九,在門上題:“殘生余年,死不敢受吊,況受賀乎?”,謝絕做壽。
時值薛國觀、蔡國用執(zhí)掌朝政,有異僧含蓄勸告,恐有余禍。
因江西巡撫解學(xué)龍舉薦,被弄臣陷害,誣陷結(jié)黨,不久,接著逮捕令就來了。
五月二十三,辭墓上路。
六月,到山東壽張,接邸報聞薛國觀被處死,蔡國用停職被廢。
七月下旬到北京,錦衣衛(wèi)未上報,戶部主事葉廷秀上疏營救。
八月,道周與解學(xué)龍各被先廷杖八十,杖后被發(fā)往刑部監(jiān)獄問罪。幾日后,葉廷秀準(zhǔn)備好壽衣被捕,被廷杖一百。道周寫詩表示感謝。
在刑部監(jiān)獄臥病八十多天。在獄中寫《孝經(jīng)》定本120本,送給獄守。
著《易象正》。
推演易經(jīng)《大象十二圖》,收獄友方孔炤學(xué)生。
太學(xué)生涂仲吉上書鳴冤,道周老朋友施邦曜以為不妥,留存不發(fā),并勸告涂仲吉,沒想到涂仲吉得知后把施邦曜一起告了,結(jié)果連累施邦曜被削職,其副手馬思理被捕。
弟子朱永明入獄服侍。
十二月下旬,轉(zhuǎn)到詔獄,被嚴(yán)刑拷打,刑訊逼供;
在獄中經(jīng)受九次審問,四次拷打,要道周承認(rèn)結(jié)“福黨”。
崇禎十四年(1641),57歲
正月,徐霞客從探監(jiān)歸來的長子得知道周的慘狀,悲痛不絕,不久病逝。
經(jīng)拷問多次,被誣曾以銀100兩賄賂解學(xué)龍以求薦用,300兩收買涂仲吉疏救等,道周拒不承認(rèn),只承認(rèn)“結(jié)社講學(xué)”而已。
眾人被押到北寺錦衣衛(wèi)監(jiān)獄當(dāng)堂對質(zhì),沒想到皆不相識。
在詔獄中完成《易象正》。
五月二十,結(jié)束在詔獄的拷問,移回刑部監(jiān)獄。
六月初一,刑部尚書劉澤深疏請會審。
六月初四,崇禎授權(quán)刑部自行審擬。
七月、八月,刑部擬戍廣西,兵部擬戍湖南酉陽(今屬四川),崇禎皆不同意。
十一月,刑部擬定罪,道周上疏表明自己進京后一直埋頭于整理典籍,不問世事,沒有時間和機會結(jié)黨。
十二月,刑部尚書劉澤深上疏力請輕罰,不久,道周再次上疏鳴冤。
十二月十九,后經(jīng)多方營救,以永戍酉陽獲釋出獄。解學(xué)龍、葉廷秀、馬思理、涂仲吉一同被貶謫各地。
去年底至今年五月,復(fù)社領(lǐng)袖張溥多次托周延儒設(shè)法營救道周。
崇禎十五年(1642)58歲
正月底,離京赴酉陽戍所。
二月,戍途中取道到大滌。
蔣德璟上疏請求起用道周等人。
四月底至五月下旬,第三次在大滌書院講學(xué)。
五月下旬,出大滌書院,經(jīng)杭州赴戍。
六月,從南京溯江而上,擬赴戍所,抵九江后,患瘧疾,泄不止,滯留九江。
八月,得知免戍,官復(fù)原職。
九月,具疏辭謝,但未能送達(dá)。
十月,接旨,以“清操力學(xué)”免戍還職。從九江經(jīng)南京抵鎮(zhèn)江,經(jīng)嘉興,抵上虞,會倪元璐。
十一月上半月,第四次入大滌書院講學(xué)。
年底,回到漳浦。
崇禎十六年(1643)年,59歲
本年居漳浦北山墓廬。
三月,眾弟子在漳浦東郭故居舊墟上構(gòu)筑明誠堂。
五月中旬,開始構(gòu)建鄴山書院。
八月初一,,傳授和刊印《孝經(jīng)集經(jīng)》。
十二月十三前后,與弟子至鄴山,不慎從江東絕壁處墜崖,左腕和左足受輕傷。
崇禎十七年(1644),60歲
三月初一,回銅山老家祭掃。
三月十二,明誠堂落成,舉行首次講問大會。
五月初五,鄴山書院與善堂落成。
五月初九,在鄴山書院舉辦首次講問大會。
五月初十,在鄴山書院舉行第二次講問大會。
五月二十七,聞三月十九明亡消息,痛哭崇禎。
六月上旬,聞弘光朝召用為吏部左侍郎。
六月二十一,上《時務(wù)疏》,建議以福建和江西為首藩,力圖恢復(fù)。
八月二十九,鄴山書院樂性堂落成,鄴山書院工程全部竣工。
九月初一,鄴山書院舉行第三次講問大會,出席有404人。
九月十五,辭墓赴弘光朝召用。
九月下旬,行至福州,收徒李世熊。
十月二十一,至江浙衢州,聞已被晉升為禮部尚書。
十二月底,會寓居的弘光朝舊閣臣高弘圖。
弘光元年(1645),61歲
正月,抵南京,就任禮部尚書。
二月二十三,因?qū)牍庹?quán)失望,上疏請赴浙江紹興祭祀禹陵。二十六日獲準(zhǔn)。
四月初一抵紹興,八日抵禹廟祭祀。
五月十三出紹興,十五日聞弘光朝滅亡,偕弟子南下金華,召募義勇。
六月初七,抵杭州。
六月初八,參加潞王監(jiān)國典禮,趁隙與潞王面談。
六月十一,清兵攻至杭州,潞王政權(quán)滅亡,移舟富春江上。
六月十三,會見唐王朱聿鍵。
六月十四,奏請?zhí)仆醣O(jiān)國。
閏六月初,順流經(jīng)福州近郊回漳浦。
閏六月初七,唐王在福州行監(jiān)國禮。派人到漳浦?jǐn)r道,接道周到福州。
隆武元年(1645),61歲
閏六月二十七,唐王登基,年號隆武。道周任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內(nèi)閣首輔。
七月二十二,加任兵部尚書,只身帶120份空白委任狀,4500兩銀子出師。
七月二十三,領(lǐng)兵出征。
八月初三,在延平滯留五天。募得秀才陳雄飛等義士384人,編為第1營。
當(dāng)天,派人前往江西建昌和浙東,勸說益王朱由本和方國安來附。
上《諫親征疏》,勸阻隆武御駕親征。
八月初五,作《與獻(xiàn)汝書》,動員倪元璐子侄前來投軍。
八月初七,抵建安,募得高天榮等義士384人,編為第2營。并進行第一次操演。
八月十八,抵建陽。
募義士共3100人,凡8營。進行第二次操演。
八月二十六,先遣陳雄飛、應(yīng)天祥兩營往崇安。
八月二十七,作《答李元仲書》,答復(fù)弟子李世熊七月勸道周不出關(guān)之來信。
八月二十九日,上《江浙機權(quán)疏》
九月初一,上《恭報出關(guān)日期略陳軍實情形疏》,迄今,發(fā)自聯(lián)絡(luò)信76封。
九月初十,抵崇安(今武夷山),增至12營,4416人。
九月十六,先遣陳雄飛等凡6營出分水關(guān)入廣信。
九月十八,撰《將出關(guān)疏》,接福建巡撫吳春枝信,內(nèi)稱8月26日隆武帝有旨說道周留關(guān)內(nèi)。
九月十九,上《請定出關(guān)駐留疏》。
九月二十一,上《請酌用人才疏》
九月二十五,不待復(fù)旨,毅然率中軍2營后軍2營,循分水關(guān)進入廣信。
十月初一,抵廣信,聞訊七天前徽州已淪陷。先派遣將士扼守馬鈴嶺。
十月初三,倪元璐遺孤倪會鼎、倪會覃以侄兒攜家丁70多從從浙東前來投軍。
十月初六,以陳雄飛等人所率5個營近2000人,組成北伐軍,進伐婺源。
十月初九,派遣夏孚先等3個營約1500人組織西伐軍,擬經(jīng)河口、上清挺進撫州,抗擊漢奸金聲桓部。
十月十二,道周收到隆武《諫親征疏》的回復(fù),旨說:“朕慮卒然未可成軍,何忍魚水重臣孑然令進亂離之地……朕親發(fā)袍膳三百兩,為卿制寒衣。卿身若暖,朕始心和。”
十月十四,北伐軍黃奇壽、應(yīng)天祥有牛頭嶺小捷,殺清軍41人,繳馬三匹,兵器40具,盔甲30件。
十月十五,向洪京榜頒發(fā)委任狀。
十月十九,北伐軍屢戰(zhàn)清軍,擒清將姜美光。斬清官4員,清兵八九十人。
十月二十一,西伐軍克復(fù)安仁縣,擒獲清官鄒雄飛。
十月二十三,西伐軍收編私人武裝500多人。
當(dāng)日,黃澍致信表示愿意策反,里應(yīng)外合,勸道周率軍前往。
十月二十六,西伐軍擒獲清朝推官司朱盛德。
十月二十七,已控制安仁、余干2縣。聯(lián)絡(luò)南昌守軍金聲桓及明朝遺臣孫戴等人。
迄今,北伐軍與西伐軍各擴至2500余人,加上駐留廣信3500人,施福、施郎水兵近2000人,總兵力已超過一萬人。
十一月初三,北伐軍被清軍突襲,損失不大。
十一月初六(冬至),西伐軍300人夜襲魚洲清兵,焚其大糧船3只,小船5只,焚溺清兵200多人。
迄此,北伐軍約3000人,西伐軍2300人,大本營3500人,水兵2000人,巡撫除世蔭率領(lǐng)近1000人來,道周麾下總兵力11800人。
只是,所攜帶的空白委托狀已頒盡。
十二月初六,親自率中軍2個營700多人以及樂平、德興2縣將士1000多人,攜3日糧,北征婺源。至童家坊,聞樂平失陷,弋陽、鉛山、貴溪等地募2000多義勇不至。不顧廣信守將和鄉(xiāng)紳勸阻,率軍一路前往。
十二月二十四,自新建抵婺源十里而陣。
十二月二十五,遭清朝提督寧池總兵張?zhí)斓撍穆泛蠐簦R危不亂,策馬直前,指揮若定。兵潰之際,獨率中軍不退,從容就俘。
同時被俘的人趙士超、賴?yán)^謹(jǐn)、蔡春溶、毛玉潔,被解至婺源。
隆武二年(1646),62歲
正月初三,押離婺源,取道徽州。開始第一次絕食,為期7天。
正月初六,抵徽州。
正月十五,見徽州百姓燈戲如常,寒心不已,開始為期14天的第二次絕食。
正月二十一,抵江寧(南京)。
正月二十九,絕食結(jié)束。
二月初二,第三次自殺未遂。
期間,嚴(yán)辭拒絕投降,正色唾斥洪承疇、陳謙等漢奸。
三月初五,慷慨就義于南京曹街,一同遇難的還有趙士超、賴?yán)^謹(jǐn)、蔡春溶、毛玉潔四義士。
隆武朝贈官太子太師、賜爵文明伯,謚忠烈,命立“閔忠廟”于福州,并樹“中興大忠坊”。
清順治七年(1650),長子黃麑在大滌弟子幫助下,覓得道周遺骸,殯于北山祖墓。
康熙三十三年(1694),玉卿病逝,與道周合葬。
乾隆四十一年(1776),贊道周為“一代完人”,謚忠端。
道光五年(1825),下詔準(zhǔn)道周從祀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