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安吉拉最近聽朋友講了一個有關放羊教育的真實故事,令人惋惜,又覺得深意頗多,所以拿來和大家分享。為保護隱私,在這里省去人物姓名等相關信息。
有一個男孩,從小父母工作繁忙,對他管教較少。
幸運地是,這個男孩一直非常懂事,甚至比其他的同齡男孩要省心許多。他從小開始就不用大人催促學習,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還一直擔任班干部的職務。無論老師還是鄰居,對他的評價贊賞有加。父母因此覺得非常欣慰。
但是多年以后,就是這個從小表現優秀的孩子,在考上重點大學臨近畢業之際,居然決心自殺。
聽到消息的父母,驚慌失措地趕到醫院,看到終于被救回來的孩子,淚流滿面,卻不明白原因。只見孩子蒼白著臉,對父母說:“我活得很累!”
通過孩子的自述,父母第一次了解到很多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原來他們眼里的優秀孩子,居然非常得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
由于父母從小忙于工作,男孩常常被一個人丟在家里,自己拿錢買早飯和午飯。也因此,他從小非常獨立,但又特別渴望別人的關愛。他獲取關愛的方式就是努力學習,得到老師的表揚,這也是他自信的源泉。
同時,他習慣于在人際關系中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卻又拒絕和別人傾吐自己的心事,害怕因此受到別人的疏遠。盡管他的同學和朋友都稱贊他“善解人意”,然而他卻沒有真正的朋友。他可以在一段時間中快速交到新朋友,但總是交流的言語淺薄,那些朋友又因為各自的人生分離,消散在時間里。
當這個孩子進入大學之后,各種問題就紛至沓來。
大學選修的專業需要扎實的數學功底,而數學一直是他的弱項,他的成績因此一落千丈;大學的課程是流動性的,沒有固定的教室,老師來授完課又匆匆離去,失去老師的關注讓他越來越不自信;來自各地考上重點大學的孩子都積極踴躍競爭各類社群干部,而他沒有什么興趣愛好,也無法和別人積極交流,總是一個人待在圖書館里。
四年大學時光,就這樣寂寞而過,當畢業時分到來,別的同學紛紛傳來被某某公司錄取的消息,而他只是不停面試又不停被拒,終于,他對自己和人生感到失望,選擇自殺來解脫。
二
這個男孩一直經歷著典型的放羊教育,父母啥都不管,一切隨他。
說實話,我有一段時間是比較信奉放羊教育的。我覺得孩子就應該自由生長,學校布置那么多課業孩子已經夠累了,為什么還要強迫他參加各種補習班呢?所以,放學后的時間就是孩子自己的時間,自由是孩子獲得快樂的重要途徑之一。
然而這個男孩的案例讓我開始反思,自由就一定快樂嗎?
首先,過度自由是否可能造成孩子失去興趣焦點?
孩子總是充滿精力地去學習和探索這個世界,但是世界太大了,如果放任孩子將有限的時間用于無窮的探索,孩子能夠憑借自己的能力去探尋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專業之道嗎?
其次,在自由的名義下,父母是否更容易錯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關鍵呢?
關鍵一、安全感
我們知道,父母的注視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途徑。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在尋找父母的關愛和注視,夜里啼哭的嬰兒需要父母拉著小手獲得安慰,怕黑的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才能入睡。
那么,如果父母借著工作忙碌之名,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是否可能讓孩子缺乏足夠的安全感?
關鍵二、人際關系
時時陪伴孩子左右的父母,可以細致地觀察到孩子為人處事的方式,給予一些必要的提點。但放任孩子自由,就意味著無法了解孩子在你視線以外發生的事情。
像故事中的男孩,看上去人際關系不錯,但父母卻沒有發現他沒有長期固定的玩伴,更沒有發現他很少把朋友帶到家里來。
關鍵三、自我價值觀
自信是孩子接觸社會最重要的倚靠,讓他無懼困難,也不被成功所迷惑。但是孩子不是生而就有自信的。
孩子年幼的時候,通過父母的鼓勵獲得自信,而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通過克服困難的經驗獲得自信。但是放羊教育中,家長更容易忽略孩子遇到的一些難言的障礙,無法給予及時的提點。
這樣,孩子只能通過不斷碰壁來了解自己為什么錯了,錯在哪里,又該如何調整去解決問題。也可能孩子就選擇逃避了,遇到同類困難就退縮,那么他只能延遲成長經驗的獲得,也許若干年后他才恍然大悟自己的問題,也許終生郁悶不得其解。
三
大多數父母已經認同了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影響性。沒有人能夠擺脫家庭的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為人處事的態度、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都在15歲之前就已經形成。
但是,采取哪種教育方式呢?哪種教育手段更有效呢?是放羊教育,還是棍棒教育?這一點莫衷一是。
因為父母本身會受限于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學習能力。有些父母從小沒有受到太多的關愛,所以對孩子無比寵溺。有些父母從小被嚴加看管長大,所以他傾向于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時間。
但無論如何,只要涉及教育一事,就事無小事。整個社會的教育理念在不斷改進,無論東方教育還是西方教育都有其可取之處。最重要的是,父母需要時時反省自身,糾正自我行為,適時調整教育策略,避免帶給孩子不適合的家庭教育方式。
圣人說教育需要因材施教,因為每個孩子具有不同的天性,無法制定統一的教育法則。膽子大的孩子需要引導他學會克制,而膽小的孩子則需要積極的鼓勵。
教育如同一門藝術,而孩子是最好的成果。家庭教育的成果往往多年后才會顯現出來。像上述那個小時候表現優秀的男孩子,長大后出現了這樣嚴重的偏差,家長自身還感到費解,其實真正的隱患早存在于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中了。
無論工作如何忙碌的家長,都應該每天抽出時間和孩子聊聊天,當然不是質問孩子每天干什么,而是說一些“無聊”但放松的話,讓孩子知道你在關注他,給他和你溝通交流的機會。
如果家長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還可以嘗試通過創造交流的機會來了解孩子的人際關系。比如,家長可以借著節日和生日的機會,讓孩子把好朋友邀請到家里,觀察孩子的這些朋友,必要的話和對方的父母也有一些接觸,這樣也有助于孩子擁有固定的玩伴。
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愛,不是把他送進重點大學,而是把他培養成一個獨立的人。獨立不是把孩子變成牽線木偶,但也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
愛,就是永遠有一道溫暖的目光注視著孩子的腳步,不是幫他擋去所有風雨,而是在他摔倒的時候扶起她,告訴他“孩子你很棒,摔倒了不要緊,記得爬起來,記得爸爸媽媽在你身后”。讓孩子自己拍掉塵土,然后給他一個擁抱,鼓勵他繼續走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