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是無比的想念這個地方,那里有寧靜,有所謂的歸宿。
隨著年齡慢慢到達(dá)30,心理不覺得有種種恐慌,恐慌的是在房貸,在基礎(chǔ)的生活下,如何讓孩子過的更好,而這一切,在此時,我又顯得無能為力。
個人一直很喜歡農(nóng)業(yè),在這個行業(yè)利用業(yè)余時間摸爬滾打了4年,一個人最值錢的不是體力,不是莽撞,而是他的頭腦。在此之前,體力,莽撞,腦力可以有效的結(jié)合。可是近些日子,我發(fā)現(xiàn)自己蛻化了,蛻化的疲憊不堪。找不到了驅(qū)動的動力,開始憂心忡忡。那種感覺很不是滋味。
從小則在水果堆里長大的,在外與其說愛水果,不如說是用它對家鄉(xiāng),對父母的一種寄思,每逢節(jié)日,心總是向家的。無奈,生活總不能兩全。
我的孩子,小名叫吖吖,吖吖可聽話了,而做父親的每次只能2個月回陜西老家去看她一次,看著女兒的變化,也許是我這個即將30歲人的所有憂愁涌上心頭,突然感覺外界無任何施助而言,所以的壓力慢慢的就這樣來臨了。到了該承擔(dān)的年齡,挺著過吧。
今天父親又打電話,說今年的桃子不值錢,很是煩惱。作為我個人對水果雖很愛,可是我也不知道是否該幫他們,如何去幫,或者說在我已成年之后,我能幫助父母做些什么。其實父母的這個問題,正好反映了我的價值?我的價值是什么,這不禁讓我思索著自己的職場,自己的角色。
這是半個月前回到家里,下地的照片,在這里,我才能找到屬于我的快樂,那對父母的陪伴。
此時挺亂的,簡書,讓人發(fā)覺想寫出文字是這么的難。要多寫,多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