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國內(甚至包括國外)關于學習方法講的最好的書,它不像《學習之道》和《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一樣通過統計推理結論。也許受《易經》的影響,他首先提出了理論的局限性和適用性。本書對我來講最有意義的兩點:一是了解臨界知識;二是建立反思習慣。
1 作者與本書
1.1 作者成甲,「得到」APP“每天聽本書”欄目說書人,北京京都風景生態旅游規劃設計院常務副院長,被羅輯思維評為“全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
1.2 這是一本講學習方法,講哪些知識應該優先并重點學習的書。非常感謝作者將自己的方法拿出來分享。
2 臨界知識定義
2.1 通過學習和掌握少數重要但是影響廣泛的規律,并以此建立的認知,應用在各個領域中,就能形成自己的跨界競爭優勢。而這些能夠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的重要基本規律,被稱為臨界知識。
2.2 如果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優先主動地掌握臨界知識,掌握事物背后重要的基本規律,那學習效率就會高得多。
3 應用臨界知識的原則
3.1 要了解知識的可靠性和局限性。要確保這個規律是可靠,經過了廣泛地驗證,并且清楚這個規律的適用和不適用的領域。
3.2 優先使用“硬科學”的規律。即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這樣的學科,而軟科學是指社會學這類的學科。
4 學習臨界知識的兩個心態
4.1 綠燈思維,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己?
4.2 以慢為快,曾國藩打仗的思維是“結硬寨、打呆仗”,用慢功夫打通知識的阻塞;把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尤其是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
5 學習臨界知識的三個方法
5.1 反思(這是本書學習方法精髓所在,但過于無趣而且短期看不到高雅,真的很難堅持)
5.1.1 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比如,反復思考研究當初做這個決策的依據是什么,為什么是這樣,當初的假設正確嗎?
5.1.2 用《高效能人士7個習慣》對標,反思做事原則是否按照這個執行了;用《影響力》對標,反思做事方法是否按照這個執行了。
5.1.3 反思的方法:從小事反思深入突破;將生活案例化處理;培養做反思日記的習慣。
5.2 為教而學
把教別人當成自己學習的過程。因為我們為了讓自己能夠教別人,就要做大量的準備,以防被別人問倒。
5.3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往往就能夠更快速地發現和掌握問題背后的規律,理解一點就通達一篇,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習的效率。
6 學習臨界知識的三個技巧
6.1 記錄
一個好的記錄,要做到兩點:第一點,要記錄整個事情發展的過程;第二點,主動地記錄看不見的關系,而不僅僅是記錄流水賬。
6.2 定期回顧
6.2.1 不去回顧,往往沒有意識到這兩者之間其實是有聯系的。
6.2.2 回顧的內容:目標是什么?實際情況是什么?為什么?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6.2.3 時間軸回顧法
a.審視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況。讓我們現在驕傲的事情是什么?取得的成就是什么?遇到的困難與障礙是什么?
b.用三條線索記錄過去10年的關鍵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發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機構的重要事件;發生在全局(組織之外,包括國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c.看看這些事件有什么關系,它們如何影響了我們今天的生活?
6.3 付費購買
一方面是指通過“買時間”來增加有效學習時間;另一方面是指,通過買“高質量的知識產品”或“向專家付費”獲得咨詢建議,來提高學習效率。
7 通用臨界知識
7.1 復利
含義: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
7.2 概率
在不確定的世界里,我們可以選擇不斷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當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給我們帶來的致命打擊。
7.3 二八原則
20%的人擁有80%的錢,20%的客戶帶來80%的利潤,20%的品牌占有80%的市場
7.4 系統思維
通過系統模型分析,找到系統關鍵解,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系統關鍵解,是指一個系統中的特定位置——對其施加一個小小的變化,就能導致系統行為發生顯著的變化。
7.5 黃金思維圈
你遇到每一件事情,首先問“為什么”,也就是,問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7.6 進化論
在變化的環境里,行動的跟進常常是遲緩的,我們會在新的環境中“與鬼共舞”。因此,我們應該構建信息優勢,讓自己及時看到環境的變化。
7.7 安全空間
為了保證系統的正常運作,或在極端情況下,為了不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所做的準備。(例如:保險)
8 感悟
8.1 要對通用的7個臨界知識做專項的學習,每個知識找3本最好的書來閱讀形成應用體系。
8.2強化本書反思部分的內容,每天留出反思時間,根據“影響力”和“七個習慣”的方法進行對標。時間設置在每天晚上11點,先做個反思模板。
8.3定期回顧,對事情進行復盤,每月一次或者每件重要的事情結束后一次。
8.4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在什么領域比身邊90%的同齡人要強?”這是我的能力圈,站穩后再向邊界拓展。(這也是《深度工作》和《優秀到不能被忽視》告訴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