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英雄本色
詩人說,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一個時代不能沒有英雄。民族英雄用忠貞愛國之志向鑄就一座座亙古矗立的豐碑,用慷慨壯烈之行動譜寫一曲曲堅守氣節的樂章,用血肉軀殼之毀滅提煉一首首舍生取義的詩篇。
“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
愛國堅貞是一種情懷,它能使任何黑暗陰沉的霧氣驅散,能使任何奸逆茍且無處可藏,從而照亮一整個國家的未來。太湖之濱,少年王誼,憤然揮筆而書“可斬秦檜以謝天下!”;睹父自刎,殉國死狀,夏完淳一脈英烈,以死報國情彌堅;陸游無奈,壯志難酬,唯付筆端,淚灑青史,終悲愴而去。“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英雄的立場有國界,愛國之情是一切壯舉的發源,堅貞則是目的。矢志報國當是每一個被和平哺育長大的中華兒女的志向和不竭動力。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傲然氣節是一種品質,它能使任何心懷不軌的惡人戰栗,激勵人們在高壓下保持鎮定不屈服,從而以豪爽面對重擊。胡銓上奏,義正言辭,難拾帝王復國之心,反遭貶謫流放;崖山陷落,不畏追敵,陸秀夫護衛王,至窮途而負帝投海;平章山下,連升數職,張世杰驍勇善戰,留存風骨于滄海。“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個人氣節組成了民族氣節,正是一個又一個高明卓異的英雄用行動演繹偉岸,勾勒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搭砌民族傲立于世的精神支柱。
“舉世貪生不足評,舍生取義亦難明。”
舍生取義是一種歸宿,它能使任何倒下的凡身之軀有始有終,英雄可以不問出處,但不能沒有歸宿。他們的靈魂理應越過物質的媒介永久閃爍。太子謀反,劉劭欲立,袁淑強硬反對,誓死不從,慘死屋前;文山被俘,寧死不屈,回絕元軍優厚俸祿,至死銘系大宋;風波亭上,岳飛遇難,以“天日昭昭”對答莫須有的罪名。“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不是所有抉擇都面臨生死交際,但舍生取義的佳話將繼續流傳,并成為中華兒女的一份骨氣。不在于“舍生”,而在于敢于用一切去證明自己的信仰。
先有“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的光芒,總能穿越時空的阻隔,帶來心靈的震撼。又有“自古英雄出少年,一馬揚先。”在銘記歷史中汲取力量,在撫今追昔中堅定前行,吾輩當裱繪少年中國,盡顯英雄本色。
欲將血淚寄山河,立大志,行壯舉,盡忠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