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維辛,一個詞便可以概括二戰時期法西斯的對人生命的蔑視,手段的殘酷;一個詞便可以引發對人性的反思和對一個時代的思考。
故事發生在無法選擇自己出身的兩個孩子之間,而無法選擇的出身并不影響人類感情的交流。在愛爾蘭作家的筆下,兩個單純的孩子,越過鐵絲網的阻隔,永遠的站在了一起。
八歲的布魯諾是一個德國軍官的孩子,故事開始于父親工作的調離,而使全家不得不搬家去柏林郊區,離開小伙伴們的布魯諾心情非常糟糕,孤獨的男孩在一次小小的意外中遇見了猶太男孩希姆爾,于是有著天淵之別出身的兩個孩子成為好朋友。
不出意外,一個兒童題材的故事總是充滿著童趣與溫馨,而這個故事,卻讓作為在了解大背景下的讀者,在二人友誼之中預料到近乎必然的悲劇結局。
整個故事有著兩個轉折:1、希姆爾在布魯諾的允許下吃了廚房的甜點,而被抓之時布魯諾由于害怕沒有承認自己的許可,希姆爾失去了在軍官家勞動的資格被送往鐵絲網內的集中營。2、希姆爾的父親失蹤了,于是布魯諾決心進入鐵絲網幫助朋友尋找父親。
看到希姆爾被抓時布魯諾的退縮,讓我聯想到《追風箏的人》里男主角面對朋友被欺凌時的退縮,然而布魯諾比阿米爾勇敢,他勇于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重拾友情。此時此刻,兩個人成為了鐵絲網兩邊不同的世界的連通點,我想,感情永遠是這個世界無法被改變的事情,不論出身、不論環境。
為了幫助朋友尋找父親,布魯諾毅然爬到了鐵絲網以內的世界,這個世界與自己的生活完全不同,布魯諾害怕了,然而與希姆爾牽起的手卻給了他足夠前行的安全感,兩個孩子牽著手在突然黑暗的房間永遠的站在了一起。
故事并沒有直接描寫死亡,只是后來布魯諾的母親永遠的坐在門口的臺階上等待著孩子的回來;愛上德國軍官的姐姐不再玩布娃娃了,她太想念弟弟了;留在柏林郊區的父親殘酷的越來越無法讓人忍受……只是布魯諾再也沒有出現。
摘一段原文:
“很抱歉,我們沒能找到你的爸爸?!辈剪斨Z說。
“沒關系?!毕D窢栒f。
“而且很抱歉,我們沒能真正地在一起玩,但是等你來柏林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一起玩了。我會把你介紹給……哦,他們叫什么來著?”他問自己,因未能記住他那三個摯友的名字而感到沮喪,他們現在已經完全從他的記憶中褪去了。他不再記得他們的名字,也不記得他們的模樣。
“事實上,”他說,低頭看著希姆爾,“無論我是否記得都沒關系。他們不再是我最好的朋友了?!彼拖骂^,做了一件不符合他性格的事情:他把希姆爾的小手握在自己的手里,緊緊地抓住。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希姆爾?!彼f。“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希姆爾應該張嘴回應了他,但是布魯諾卻再也聽不到了,因為這個時候,前面的門突然關上了,房間里所有的列隊行進者發出了大聲的喘息聲,而屋外則傳來了刺耳的金屬鈴聲。
布魯諾揚起眉毛,對這一切都不甚理解,但是他想,這可能是為了防雨,以免讓人們感冒。
然后房間驟然變得黑暗起來,盡管接下來一片混亂,但是布魯諾還是握著希姆爾的手,世界上沒什么可以讓他放開希姆爾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