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媽媽的育兒征文活動,沒想到也吸引了奶爸的關注。爸爸的視角果然夠理性。本文作者:寒星 ?
?晚飯時間,接到老師的電話,講了兒子在幼兒園受委屈哭泣的經歷。
很驚訝,回來的時候才聽他講了一堆開心事,全然沒提任何不開心。本打算吃完飯再和兒子溝通,但還是忍不住,小心翼翼嘗試性的問他,今天在學校老師說話讓你傷心了?
還沒問完,兒子的表情就有點不對,瞬間從開心臉轉為委屈要哭臉,還加一句我不想吃了,我已經吃飽了。趕緊收回來說,沒事沒事,我們先好好吃飯,來吃點這個菜。兒子才慢慢調整過來繼續吃。
吃完飯,把兒子抱在身上,我們的視線剛好平視。
我們坐下來一起好好聊聊,讓他告訴我們學校里發生了什么事,他表情依然很冷漠的說沒有發生什么,并且一直重復著這句“沒有發生什么”,怎么問都是這樣一句回復。
問不出來,我就只好替他把事情經過敘述了一遍,問他我說的對不對,他回答說我描述的經歷是對的。但由于與老師電話溝通時并沒有非常清楚的聽清老師說的每一個細節,我就反復追問兒子這個細節是什么,他依然重復說不知道、沒有什么、不記得了。
想到他不肯說可能是擔心我們知道這件事情后的態度。所以和他共情說,我知道你今天很委屈很傷心,你看老師電話來就是道歉的,老師說她做的不對,這說明這件事情你做的對。
你受委屈了受傷害了,爸爸媽媽是有理由去幫你解決的,只要是你做的對的事情,爸爸媽媽不僅不會批評你,還要到幼兒園去幫你找到說法,爸爸媽媽不會只是批評你,做的不對我們會批評教育,做的對我們都是要支持你的,你看這件事情你做的對了,老師都來向你道歉,你看我們沒有批評你吧,我們都支持你吧。
這一番話讓兒子放開了心結,他先重復了一遍我說的話的大致意思。然后向我們交代了整個事件的過程,原來整個事件是這樣子的。
上午主班老師外出培訓,班級來了一名代主班老師。這時副班老師說可以自由活動了,兒子就開始和旁邊的兩個小朋友玩,代主班老師沒有意識到是自由活動時間,見兒子和同學在聊天說話,而3個小朋友代主班老師只認識兒子一個人,稍微大聲的語氣比較差的說:“XX,你不要搞了”,兒子當時反駁說現在是自由活動時間,說著說著瞬間就哭了。
副班老師見狀就去安慰他,問他怎么了,他說他想要那個老師走,那個老師可能也意識到自己的失態,后來就離開了班級。
整個過程就是這樣,事情是小事,說開了也就好了。但作為父母,更關心的是,是什么,讓幼兒園的孩子對最信任的父母都要隱瞞傷心事?
遇到問題他不是想到找父母解決,而是自己默默承受,對這么小的孩子來說太殘忍。
對一個喜歡分享、天天回來都會說說幼兒園事情的寶寶來說,他只說好的,不說壞的意味著什么?
我在找各種我能想到的原因,他擔心我們不信任他會站在老師的立場對他的行為進行批評,他是個愛面子的寶寶覺得在學校哭了是一個不好的行為,他確實很傷心很委屈導致不想再提這件事,老師講過他不準回來對家長講這個事情。
我們先不判斷別的什么原因,就說孩子擔心我們批評他這一點來說吧,這一點必須引起我的反思,如果我們不能作為他最信任的人,那還有誰能讓他信任呢?
試想,我們作為孩子本應該最親近的人,但孩子在學校有任何需要幫助的事情都不對我們說,那需要我們做什么,那他在學校會是多么的無助,他萬一真的遇到不正常的待遇將會怎么辦,想想都覺得可怕,如果真是這樣,后果不堪設想。
我想大部分的幼兒園肯定是好的,但是我們還是要防止那萬分之一,畢竟老師也是人,也有情緒,也有不當的地方,那如何讓一個幼兒可以將幼兒園的不公平事件回來都能對家長交代呢。
首先我想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要對他們共情,體會他們的心情,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坦誠相告,我們得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么事情,爸爸媽媽都會及時的協助他幫助他解決問題,我們都會支持他的。
其次,我們還要樹立一個觀念,老師和幼兒園并不是永遠都是對的,他們不是神,他們也會犯錯,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犯錯了不要緊,只要改正就好,并不是犯錯了就不能被原諒,也并不是他們犯錯了就不需要道歉。
最后,我們要鼓勵他們堅持自己的判斷,有挑戰權威的勇氣。不管任何時候任何事情,只要堅持認為自己做的對,那就可以有理有據的講,不擔心挑戰權威,老師也是人,做的不對也可以批評,并不是只有她可以批評你,同樣爸爸媽媽也一樣,不是只有爸爸媽媽批評你,你同樣可以批評爸爸媽媽。這樣,讓他從小就養成了一個這樣的一個民主輿論氛圍,就會有自己的獨立判斷。
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我的孩子能對我坦誠相待,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監護人的角色,還要是朋友,是小伙伴,是可以互相傾訴的知己。
孩子,希望你能當爸爸媽媽是朋友,是最好的伙伴,是可以毫無保留分享的親密戰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