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從關系入手思考問題、了解系統背后結構的能力的人知道一個秘密——
最有效的解決方案里,行動的原因和結果在時空上并非緊密聯系。
我們習慣用簡單的因果關系理解世界。當因和果在系統中有“延遲”之時,我們就很難看到背后的運作規律。
培養系統思考能力
在臨界知識中,系統思考是能夠將其他臨界知識串聯起來組合應用的工具。培養系統思考的能力,是構建自己深刻洞察力的一個重要方式。
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這個世界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理解事物最重要的方式是對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思考。這樣我們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
多數人只能看到事件本身,在What層面做出反應;少部分人能夠總結出事件的規律、模式(how),從而預見未來;
而只有極少數人能夠探求到系統運作背后的結構——理解了系統運作的Why,就有可能設計整個系統。
事實上,系統思考是一種與我們直覺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它是整體地、動態地、連續地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是在復雜動態系統中的一種以簡馭繁的智慧。
就成甲個人經驗,在訓練系統思考能力時有幾個線索值得注意:
1、關注“關系”而非“事物”
我們在思考事情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以個體身份來思考和行動。但是,系統背后有超越個人的力量,在影響著世界的運作。
養成從分析關系、事物彼此間的影響入手,是培養系統思考習慣非常重要的一步。
2、分析系統結構,也可以從歷史情況入手
除了分析現狀的關系外,從歷史資料中找到系統行為和時間之間的變化趨勢,也是幫助我們理解系統運作的重要線索。
重要的是研究歷史“過程”,而不是歷史的“快照”。
比如,霧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我們有無數個假設的答案和方法,但是從歷史的數據入手,研究霧霾和時間的關系,是一個可能的嘗試方向。
3、獨立思考,快速試錯,觀察系統的結果
我們的思考方式很容易被看到的微信文章、新聞報道無聲無息左右。如果你希望構建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你就要去區分觀點(假設)和事實。你要去觀察真實發生的狀況,而不是聽別人的解釋。
當你分析了事物間的關系,研究了歷史的演變情況,往往會得出一些假設的結論。這時如果你能用這些結論做一些測試,觀察系統的結果究竟如何,你對系統的理解可能會更加深刻。
4、系統關鍵解有時在信息制高點
讓一個小區家庭節約用電,除了讓居委會大媽貼出“珍惜能源 節約用電”的標語外,還有沒有更有效的方式?
荷蘭的一個住宅開發商在給小區房屋安裝電表的時候,因為工程原因,一部分房屋的電表安裝在了地下室,一部分房屋的電表安裝在了門口前廳。在沒有其他區別的情況下,電表在門口的家庭用電量比電表在地下室的家庭低了30%。差別僅僅在于電表是否容易被人看到!
這個例子給成甲兩個啟發:
1.及時反饋,對系統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2.有時候你成功,不是因為你努力,只是你幸運地在正確的位置。
閱讀后記:
這幾天我在不停地問自己,為什么公司里同樣的場景,別人看到的就比我看到的更多,更深刻?為什么自己想破腦袋都想不出來局中人原來是這樣想的?為什么我完全沒有意識到,我已經被周圍的同事慢慢地影響了,并且自己在不想做,不情愿做的時候就會想到其他同事也是如此,因此就放低了對自己的要求?曾經那個聲稱做自己,對自己高要求的人,哪去了?
當我想做一個決定前,和四個人都聊了聊,每個人給我的反應都是不同的,為什么呢?這些細微的差別在哪?為什么他們會有如此反應?他們的出發點可想而知了,只不過,這里要認真想想,什么對自己最重要。參考少數人的意見,自己做決定。
成甲的這篇文章,來得很及時。原來,我的系統思考能力,這樣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