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上聽一本書,講到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的快樂方程式 :
快樂=物質/欲望。
他說:物質越大,欲望越小,快樂就越大,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古話“知足常樂”。
感覺有點意思,就趕緊記下來,并今天單獨思考下這其中的道理。
回顧工作生活中的例子,確實很多情形可以用其解釋,我們雙十一買了很多東西,很快樂,我們又吃了一頓烤魚很快樂....
假設這個setup成立,那么我們如何拿這個公式指導我們生活。
這個公式中有兩個變量:物質和欲望。
很有意思的是,欲望的需求,決定了物質的獲取。你有什么樣的欲望,就需要什么樣的物質來滿足。在大多數人認知中,這里的欲望通常是對于基礎生存中財富的追求,這通常就包含金錢、房產等公認的物質財富。
欲望的定義,決定了物質的獲取類別。
我們需要200萬存款,那么我們接下來物質的需求就非常明確,努力賺錢,并獲取到超越200萬的存款,就會讓自己產生快樂。
然而,欲望這個變量是會生長的,慢慢變大的,每一次滿足之后,下一次就需要更大的物質劑量,隨著跟自己的自我比較,跟同伴的對比比較,就容易讓欲望膨脹。
這就導致下一次同等的物質就很難滿足欲望的需求,同樣多的物質所獲得的快樂自然就不如上次的感受更強烈,這就導致了自己為了獲得更多快樂,就必須對物質的需要也要持續增多才能讓自己獲得更有效的快樂。
因而,我們就變得更加貪婪,更自私更高效的去獲取資源,并因此可以獲得這滿足欲望所獲得的快樂。
仔細看看北上廣深就知道了,每個人行色匆匆,忙碌不已,這是為什么?
就是因為欲望長得太大了,必須要需要更多物質才能獲得快樂,這就要求在這里的人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獲取更多的物質,創造屬于自己的快樂情緒。
記得小時候,家在農村的時候,春種,秋收,一年基本就兩個比較大的忙碌時刻,其他時間,都很輕松的做點小買賣,或者各家串串們,過的也非??鞓?。然而,已然回不去,也許那山,拿水還存在,但是原來的那個欲望已經不存在了,已經長成了極度貪婪的現在樣子。
出來工作后,特別懷念媽媽做的飯菜,然而等到爸媽來到身邊生活了,媽媽的手藝沒變,你卻突然發現找不到兒時的美味了,沒錯,這都是欲望惹的禍,欲望讓自己的味蕾變得無比挑剔,沒有辣椒,沒有胡椒,沒有麻椒,統統不叫菜。
回到這個公式:快樂=物質/欲望。
難道我們就任由欲望繼續這樣長下去嗎?又或者說難道只有這樣更快速的獲取更多的物質才能讓自己快樂嗎?
我們要嘗試換個方式看快樂,要學會給自己定義更多類別的欲望。
這個世界不是只有物質一種方式滿足欲望,欲望是貪婪的,同樣是更多,其實可以讓欲望視角旋轉九十度:
從對單物質的數量更多欲望追求變成對于物質的種類更多欲望追求。
這就如同我們吃一頓大餐一樣,可以是一桌子肉,也可以是一桌子不同的菜品,有肉,有菜,還有粥。。這樣反而營養更多。
對于欲望也是如此,我們除了對物質有欲望追求,還可以對其他維度也有欲望追求,例如健康,例如認知,例如影響力...一旦這些欲望出現,那么對于物質的需求就會變成行動來落實,:
要通過健康欲望獲得快樂,就需要讓自己投入更多運動來滿足健康。
要通過認知來獲得快樂,就需要讓自己喜歡思考,追問,變得更加open,學會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問題。
要讓自己通過影響力來獲得快樂,那就需要讓自己學會分享,幫助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認為你有價值。
當我們讓欲望轉型后,就會驚喜的發現,在這些領域,我們的欲望還很小,投入一點點,就會收益很多快樂,快樂的投入產出比非常高,環顧周邊,無論是自我對比還是同伴同比,都能夠很容易讓自己找到存在感,收獲快樂感。
總之,既然目標是快樂,那么我們沒有必要非要在物質這一條路徑上死磕沒完,所謂財富自由,也并不是只有金錢才叫財富,健康,認知,影響力....都是財富,都可以獲得快樂,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物質,而是快樂一生。
今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