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的時候,學業(yè)很忙,可還是會抽出很多時間看課外書,基本上是來者不拒,為了能看到更多的書,自己真的是逢人便借,自己買的更是塞滿了床底。
可即使這樣,也還是會有書荒的時候,加上自己看書的速度太快了,所以總是很苦惱,要怎樣才能看到更多的書呢?
高三的時候突然冒出要辦愛心書屋的想法。
源于一次團委組織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的活動,我覺得,做志愿者這件事不應該是一學期一次,形式化的,而應該讓它成為平常的事。加上自己兩年來混跡于學生會和廣播站,人力資源方面不是問題。
剛開始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同學都覺得不可理喻,一來自己已經(jīng)高三了,哪有這么多的精力去管這些事,二來現(xiàn)在有誰愿意捐書啊。
可是我反倒覺得,這樣的事,只有高中這樣的大環(huán)境能成功,肯定有人像我一樣的想法的。花了兩天時間,把這個想法的各方面想好,寫成計劃書,也就是可行性報告,去向團委老師申請。
2.
自己也沒想到團委老師看了計劃書,十分爽快的同意了,還答應一些桌子之類的物資可以幫我申請下來。
接著我去找了現(xiàn)任廣播站的負責人,把計劃和安排給她說清楚,愛心書屋就算是要正式來辦了。
愛心書屋的名稱由來,是向福利院獻愛心的動力加上書籍分享和義賣的結(jié)合。其實就是一個擺攤的形式,但更愿意把它稱為書屋。
3.
愛心書屋的具體實施,就是由廣播站成員負責制作宣傳單頁發(fā)到各個班級,向同學們回收自己的舊書,每周五周六的中午和下午放學時間,由各學生社團成員組成的志愿者在女生宿舍樓前(也是去食堂,教學樓的必經(jīng)之路)擺攤,把同學們捐的舊書籍進行義賣,所有收入用作志愿者每個月到敬老院購買慰問品的資金。
這樣一來,同學們可以把自己的舊書分享出去,想看的同學用極為便宜的價格買走,小物品也可以,算是一次獻愛心。二來各社團成員加強聯(lián)系,活動也變得有意義。最重要的是,可以每個月都能組織一到兩次的福利院之行。
每個捐書的同學和買書的同學都會進行記錄,也可以申請參與福利院之行;所有款項都有專門的負責人,除了購買到福利院的物資,其它的資金都捐入學校的愛心基金。
每次活動都有文學社的同學進行記錄,在下一周擺攤的時候,把寫好的新聞稿,拍的照片和花費的明細張貼出來,讓更多的同學相信是真的有愛心活動,也呼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4.
記得第一次正式擺攤的時候,心里很緊張,用了一個星期時間和其他人一個班一個班的宣傳,很多同學朋友都響應,捐了很多自己的雜志和書籍出來。把那些書籍擺出來的時候,特別感慨。
沒想到剛擺放好,就有很多人圍過來了,大家也是第一次在學校看到這樣的活動,好奇也熱情吧。雜志都是一兩塊,書籍最高的不過八元,第一天就義賣出了很多的書,收到了義賣款項七百多元,這讓我們很意外,也很開心。
那以后,每個星期的擺攤同學都會過來看看有什么想看的書,有什么小物品自己可以買的,也有很多同學會直接把書拿來給我捐出去,廣播站收集到的書籍和物品也越來越多。
5.
很多同學加入到志愿者,一起參與福利院之行,從剛開始的簡單探訪,到后來的大家會策劃節(jié)目,進行演出,形式也多樣出來。
最感動的是有一些同學每次擺攤都會義務過來幫忙,有的會把不要的衣物洗干凈捐出來,讓志愿者帶到福利院。
畢業(yè)的時候,很多人不再直接把書賣掉,而是會挑選一部分出來捐給愛心書屋。
那時候,我覺得每個同學頭上都有光環(huán),人性都變得美好了。
后來畢業(yè)了,知道愛心書屋的消息也越來越少。在我的下一屆還有些聯(lián)系,有次收到他們給我寄的信,里面有愛心書屋和他們?nèi)ジ@旱恼掌吹竭@些我就感動到不行。
有次回校看望老師,他告訴我之前學校有一位得了白血病的同學,愛心小屋的款項都捐給了她。那時候,我感受到了愛心小屋的意義,可以如此之大。
6.
再后來,換了一屆又一屆,也就漸漸的沒有了愛心書屋的消息,特地去問過一次,說是現(xiàn)在沒有很具體的負責人,管理不是很好,缺乏收集所以書也少了。
這讓覺得很可惜,只恨自己沒有筋斗云,可以身在外地還時常飛回去解決問題。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也不現(xiàn)實,沒辦法按自己的要求去要求別人,更何況我于他們而言,只是個陌生人。
以前還想過在母校的城市,集結(jié)其它學校的社團負責人,讓愛心書屋在每個中學都能開展呢。
現(xiàn)在,這一切只剩下回憶和美好的希望了。
真想愛心書屋可以一直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