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小爬
“我和他過日子過的好痛苦,不想過了?!?/p>
“為什么?”
“他整天我媽,我媽怎樣怎樣,哪里有我的位置。”
“那你和他溝通啊~”
“我不想和他說話,連說話的欲望都沒有?!?/p>
“那你們就越來越無法溝通了?!?/p>
“他整天不顧家,不掙錢在外面玩?!?/p>
“……”
“我不想過了,孩子也不管,這哪是人過的日子。”
……
“想想你們的孩子,都這么大了。為了孩子,也要咬咬牙堅持啊,不然將來可憐的是孩子啊。”
……
至此,談話結束!
聽完這段對話,你覺得這段話有意義嗎?
我出生在農村,這是我最常見的中國式家長與孩子的對話。
生活似乎將一切都磨滅了去。多少處在不幸婚姻中的夫妻美其名曰為了孩子也要堅持。
1
首先,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段話意義不大!也許這樣說會招來中國家長們對我的抨擊,但思想觀念的不放開確是會荼毒掉一部分人。這段對話中聽者未必真正站在說者的角度去理解和同感;聽者帶了個人太多的價值觀嘗試去說服傾訴者,而這段話說服力度很一般;說者的難處在于婚姻的協調難度和心灰意冷,聽者未必能給予更好的建設性方案。
而夫妻問題的解決只能由當事人來,牽扯孩子的做法是不對的。一,孩子不是維持婚姻的工具;二,夫妻問題牽連孩子,對孩子是不公平的;三,為了孩子勉強度日更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好了,相信又有人來討伐我了!你這不為了孩子著想就是自私的表現!
天真的父母們,不幸福的婚姻不要以為孩子感受不到,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為敏感。如果夫妻不和,將來孩子很可能會復制你們的生活。心理學上的代際遺傳表明,要么復制要么顛覆,要么繼續父輩們的生活模式,要么將來找了截然相反的另一半。真正對孩子的負責是培養孩子積極健康和足夠的心理能量以及該有的愛,即使爸爸媽媽不在一起了,給你雙份的愛還是同樣不會減少。
2
其次,分析這段對話,丈夫極可能是個“媽寶男”,這樣的男性不論生理年齡多大,心理卻始終未成熟。開口我媽閉口我媽,心理未斷乳,又無法獨自承擔家庭責任,也沒有做好獨當一面接手新家庭的準備。在媽寶男的心里,妻子自然要比媽媽低一等,凡事都得先媽媽后妻子。這一點只要存在男性的腦里并根深蒂固,好家伙,這個家經營得好才怪!
中國式家庭中,很多人不明白一件事,夫妻關系才是整個家庭體系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關系!一句老話說得好,“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如果你曾仔細思考過古代哲人說的話,就會發現他們的話集結著先人的智慧,引導著后人的路。
說的再直白點,老一輩不要摻和小一輩的婚姻,小一輩的問題不要拉扯孩子來解決。夫妻關系和諧,日子過得好,其他一系列的積極效應自然就會出現——爸媽寬心,孩子快樂!日子過不好——爸媽操心,孩子不悅,最嚴重的是給孩子帶來的心理陰影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這是對孩子的極其不公平和不負責,更是夫妻雙方的自私。
3
最后,溝通,溝通,還是溝通!指責式的溝通最容易破壞感情,損害關系。我怪你,你怪我,怪來怪去不了了之,反而加劇破裂。每一次沖突的背后都是更深的訴求和渴望。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可不可以少玩會兒手機???” 兩種回答:一種 “我玩關你什么事。” 另一種 ?“是不是我老玩手機減少了彼此之間的交流,你不舒服了?” 這兩種回答哪種更具建設性呢?顯然是后者。
如同心灰意冷或是一反常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都是一點一滴日常生活積累而來。一反常態的行事風格背后必然也經歷了心理層面的翻江倒海。推薦一本《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寫的很好,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比如當你不悅時真誠地告訴對方,“你今天做了一件什么什么事,沒有跟我商量,我感到不被信任,這讓我傷心?!?b>(說明事實,抒發情感,表達需求)其實我們很容易引起對他人情緒的關注。
4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還請進去的好好經營,沒進的完善自身。
真正的理解當事人是站在當事人的世界和思維去看待問題,感同身受。當然,只要涉及人際關系尤其是親密關系時,一個巴掌拍不響,不要欺騙自己,雙方都有責任。加之中國式家庭關系的復雜也是導致問題不好解決的客觀原因之一。
如何去突破就看雙方的智慧了。世俗的眼光比不了自己內心實在的幸福。人生太短,何不讓自己更快樂更從心地活著。孩子的問題,最重要是給他愛和力量,形式上的在一起如同一張紙一捅就破,力量太弱。
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不要以為不去改變不去碰觸就解決了,不要以為重新開始新的婚姻就一定多幸福了。獨立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判人的重要標準,完善不了自身不要奢望孩子可以成龍成鳳,不會處理事情不要祈求好日子從天而降。
婚姻,是一場生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