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予
“我認為雖然這是一部講述黎巴嫩故事的電影。然而,這個故事是針對所有沒有獲得基本權利、教育、健康和愛的人的故事。這個黑暗的世界里的人物狀態,是一個時代的癥狀,是世界上每一座城市的命運。”——(導演)娜丁·拉巴基
你我曾都是孩童,有著許多天真美好的想法,向善向美。
每當有特別想達成的愿望而無法企及時,總會覺得時光過得緩慢異常,就會想一夜長成大人模樣,因為身為孩童的你我敏銳的捕捉到了大人有讓愿望成真的大能量。
從中文譯名《何以為家》可以很直觀的明了影片的主旨,但當我真正了解到“迦百農”這個詞本身所代表著的有著宗教、神性和救贖意味的蘊意時,我更直觀地傾向了后者。
首先得說明這并不是一部消費苦難的片子,這部影片所呈現的大部分影像都是真實的黎巴嫩現狀。我無力感嘆社會現實,真正吸引到我的是贊恩(Zain)。當他在法庭上對峙他的父母時講出“我要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這句話時,他直通眼底的冷漠讓人感到揪心。這個年齡還是得通過辨別牙齒才能大概獲知為12歲有著與他年齡不相符的老成、帶著濃郁的厭世氣味卻渾身散發著貴族憂郁氣息的小男孩,讓人覺得如果只是帶著同情去看待他都會自覺庸俗,他由內至外散發著的如同一位勇士般的強者氣息讓人心生憐惜之余更多的是佩服與仰視。就是這樣的一位如勇士般的小男孩在現實面前的無能為力更是讓人能感同身受到他無力改變時的絕望感與對社會的厭惡感。
我不想控訴什么世人皆知的戰爭罪行,不想感嘆深處安全國家的美好。在那個影片世界里,我看到的只有贊恩這個孩子的困與苦。他困于生活所逼過早承擔起家庭重擔,他困于他的力小人微,他困于他許許多多時候的無能為力,他亦苦于此,這真是讓人厭惡與絕望。
小贊恩有太多的無能為力,他無法抉擇自己的出生,對父母“天養”式生養感到無能為力,對來初經就意味著要被外嫁(外嫁就等于受苦受難甚至是死亡)的妹妹無法撼動的命運軌跡的無能為力,對無法繼續養育臨時組建家庭中的黑人小弟弟約納斯(Yonas)到最后只能送走(送了給予他與黑人小弟弟希望的大忽悠,實則為販賣人口的黑幫團伙)的無能為力。
生活對他露出的獠牙并沒有嚇退他,他一路披荊斬棘,像極一位蘊藏了無限能量的鎧甲戰士,但這位戰士卻在得知母親肚子里正在孕育著生命時散去了他對生活亮出的勇敢無畏的光彩,因為他無需預知就已經能知曉這位還未出生的孩子即將面臨著與他同樣的無法選擇的命運。終于他像思慮了許久的智者一般將內心的聲音告之以世。所有人都聽著他訴說,他訴說著他仿若每日生活在地獄受盡了煎熬,他說著生活的臟亂與不堪,他說著他對未來的美好的愿想,他想成為一個好人,一個能受人尊敬和喜愛的人,但是真主卻并不這樣考慮,他陷入了深深的絕望。終于他將父母告上法庭,控訴他父母只生不養的罪行。
他過早的看透了生活,他將生活形容成一坨狗屎甚至還臟過他腳上的鞋,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出路,現實擊垮了他對未來的很稀疏平常的愿想,他發出了對生活對生命的質問與深深的厭惡。當看到他老練的抽了幾口煙時,那刻他該是多么的無奈與痛苦。
他的身上完全沒有孩子的天真,過早的沐經生活的洗禮,成熟得讓人心疼。盡管生活讓他灰頭土臉都無法遮住他對抗生活時散發出的智慧與溫暖的光芒。
我忘不了他發現妹妹來初經時,悄摸摸地給妹妹清洗內衣物,甚至還將自己的外衫卷了給她當M巾,一路上碎碎念讓她別被發現的那一幕場景;忘不了他吃生日蛋糕時露出的卸去裝備的孩童模樣;忘不了他陪伴黑人小弟弟約納斯時散發著的有點帥酷的暖男氣息與直面生活的智慧與勇敢。或許于苦難之上,于平日里隨時可見的溫暖,光環都被無限放大開來。他暖若驕陽又冷似冰霜。
為了生存他的身上過早的染上人類的陋習,他學會了欺騙、投機耍滑,粗話亂蹦,卻怎樣都無法讓人生厭。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這樣一幕,全家人一張同鋪,孩童與父母中間隔著一道簾,卻仿似兩個世界,一邊卻是肉欲橫行,一邊天真無邪帶有好奇。如此家庭環境,如此社會風氣。
大概100年前,那時心理學的主流理論認為:人的很多狀態是被他過去的家庭所影響的,這樣的一套理論叫作早期決定論。早期決定論是一個典型的因果色彩的解釋。
在這里我不想過多的談論原生家庭,不想高談闊論你我現在的很多狀態是被過去發生的事情所決定的,這些并不都是決定性原因,起碼在小贊恩和這個社會許多人身上這些都不足以來定義他們,不足以限定他們的人生。
很多時候,我會覺得贊恩身上背負著一個靈魂,像一個悖駁那個社會環境的反抗者,他憑借著自己微弱的力量在主流意識中逆行,險象求生,或生存或墮落。
這個世上有太多太多的無奈,我們大多數人都在依循著相對固定化的程式化的框架,在這個相對穩定相對傳統的一個權利結構里面生存或生活著。當我看到如勇士般的贊恩時,感慨萬千,由衷的佩服并希望他能成為他愿想的那個模樣,是個好人,受人尊重與喜愛。
講到為人父母,不可否認世界大多數的父母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就像《請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成東日在感知女兒在家庭中受了委屈深感抱歉時說的“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過多時候許多父母都還未有為人父母的思想準備,只是性沖動產生的結果。家庭問題道不明也道不清,就似一地雞毛。
有時候不禁反復在思索“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有無意識”這句話,現在看來有些人或許只是披著人皮行走人類社會,而造人可能只是動物本能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