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環節,孩子專注力下降,一定要關注孩子所處環境的變化
從第二個環節里,我們已經知道了專注力下滑的內外兩個原因,那我們就針對以上兩個原因,進行解決。
我們先從外因方面進行分析。
孩子不愿意做作業,表面上是對作業沒有興趣,實質上是孩子沒有在作業上獲得滿足感。這個跟成人做事情是一個道理,誰愿意長期做一個沒有反饋的事情呢?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積極的介入,告訴孩子為什么要寫作業,為什么要不停的重復來鞏固知識,讓孩子逐漸接受,并不是任何事情都能讓人很有興趣,但有些事情是必須完成的。
此外,家長的態度也很關鍵,家長作為孩子的陪伴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當孩子到小學后,很多時候,父母不自覺的就會從以前關注孩子玩的開心與否到關注到孩子作業做了沒有,對于孩子來說,這也是一個難以接受的落差。
孩子背著書包一回到家,不像以前一樣,父母會笑著問他,幼兒園今天好玩嗎?而是直接冷冰冰的要求孩子,先去把作業做了。
于是,到了小學階段,孩子突然有一種不適感,因為周邊的環境讓他感覺不再那么友好。
而且在學校里孩子也感受到了一種競爭的壓力。雖然我們現在都在提倡素質教育,但這種競爭還是如影相隨。孩子在學校和家里,都能感受到這種競爭的氛圍,誰家的孩子成績好,誰家的孩子才藝好,不管有意無意,種種因素,都成為了孩子的壓力源。最終,讓孩子產生的想法就是,學習并不是我的事兒,是老師的要求,是父母的要求,是我要和同學去競爭的事情。
這些壓力源,最終產生的結果,就是讓孩子產生一種回避的心理,而回避的行為就會表現為走神發呆不專心,或者是沒有辦法完成老師的作業,各種各樣的拖沓。
我們再往前一步分析,學習的原理。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模仿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需要不斷的聆聽老師的講課,這個過程中,孩子就需要投入專注力。
孩子投入其中的時候,就需要調動情感。比如,當孩子聽到狼外婆站在紅小帽家門外的時候,孩子聽到這里的時候,往往會顯得很緊張,但他在小學讀語文課本的時候,他還能參與這些故事情境嗎?這個答案是分化的,有些孩子能夠感同身受,有些孩子不能。那么原因又是什么?
我們以語文學習為例,學習的整個過程,就是把情感調動起來后,以理解轉換成言語進行輸出。
既然學習需要調用情感,那么在談專注力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把專注力放在這個層面予以考慮,如果沒有情感的共鳴,孩子很難投入。
一個看悲劇電影的觀眾,看的過程中哭的稀里嘩啦,那么可以肯定的就是這個觀眾看的很投入,因為他產生了情感的共鳴,他跟這個電影同在一個頻率,如此情感的全身心投入,當然前提就是把專注力放在看電影上面。如果一個人一遍看電影,一邊玩手機,電影散場后,他可能還是沒有印象今天這個電影到底在說什么。別人看電影可能哭的稀里嘩啦的,但這個拿著手機看電影的人,可能最深的印象還停留在剛發的微信內容上,這就是不同的投入產生不同的效果。
☆我是盧珊珊
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我在溫州
☆我擅長以下領域
親子關系、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