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一次聽說《國王的演講》是在一個“實用”的培訓課程上,科學發聲老師不斷重復著電影里的片段:多么教科書式的電影!后續幾年時間,王萍不斷在口才培訓界聽到這部電影,更加深了它是一部“教育片”的認知。
直到我前幾個月看完這部電影,幾乎不是我之前想象的樣子。今天有感而發,再翻找出來一些經典影評,以及當年電影的地位,突然覺得我低估這部電影了。
我承認我暫時沒資格寫影評,我想說“偏見”。
電影故事
《國王的演講》直譯The King's Speech,聽著挺沒趣味的,確實讓人聯想到無聊的電影。電影的故事性確實也挺“普通”。
約克郡公爵(柯林·菲爾斯 Colin Firth 飾)因患口吃,無法在公眾面前發表演講,這令他接連在大型儀式上丟丑。賢惠妻子伊麗莎白(海倫娜·邦漢·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飾)為了幫助丈夫,到處尋訪名醫,但是傳統的方法總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慕名來到了語言治療師萊納爾羅格(杰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 飾)的宅邸,傳說他的方式與眾不同……
故事前半段真是“平常”,到這簡直是教育界天天都在發生的事。甚至我自己不少學生都是去過很多培訓機構,沒什么效果或遇到了瓶頸,突然聽人說這個老師“傳說他的方式與眾不同”,而來找到了我。
當然,電影中有戲劇性的是主角特殊的身份:公爵。
雖然公爵對羅格稀奇古怪的招法并不感興趣,首次診療也不歡而散。但是,公爵發現在聆聽音樂時自己朗讀莎翁竟然十分流利。這讓他開始信任羅格,配合治療,慢慢克服著心理的障礙。
接下來這一段是前半段的沖突部分,我看著還算有趣。不過我覺得津津有味是因為我一直在反思我的教學,而想想如果是普通觀眾會不會很無聊?
電影中沒有一個公爵“不得不”改變的理由,反而覺得就是富家子弟要實現“素質提升”。
喬治五世駕崩,愛德華八世繼承王位,卻為了迎娶寡婦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艾伯特臨危受命,成為了喬治六世。他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在二戰前發表鼓舞人心的演講。
最后的部分比較扣人心弦,有了恢宏的大情節:駕崩、退位、臨危受命,在皇室內,到底是怎樣的人性?
直到,國王最后的演說磕磕巴巴念稿完成,總是給一點影片故事結構上的遺憾:是一種大時代下面小人物(卻帶著大身份)的感覺。
電影亮點
不過,電影卻有無法回避的幾大亮點:
1、人物
Colin Firth和Geoffrey Rush都非常有演技實力,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一個內心沒有自信,地位卻很高的公爵,要導師幫助克服困難又要保持皇室的威嚴,同時又忍不住脾氣;另一個名不見經傳,卻滿腹實力,在私人的場所擁有自己的權威。這兩個角色放在一起,相互調和碰撞火花,需要精準拿捏,真是精彩。
2、場景
濃厚的復古風,皇家的華麗場面和平民的簡樸溫馨,透視著一鼓濃濃的文化沉淀味兒。演員的服飾、發型,場景中的布景家具,甚至墻面都非常仔細……
3、配樂
古典音樂一直貫穿其中,有種莫名的神圣感。加上后來二戰背景的描述,更加達到小人物到大事件的升華。
然而
然而整部電影我觀看的重點真的就只是演說訓練的技巧了。我當時用了1.5倍速播放完整部電影,一直在體會各種技巧對公爵這樣身份的“貴重客戶”起到的作用。
最開始私人教練給公爵含著珠子說話,但沒有效果。公爵要解決的是心理問題。
新教練一來就開始訓練聆聽的技巧。然后是放松練習、舌頭松弛。然后是發聲的基礎,包括氣息、原音、長度,還用到了躺著呼吸、肚子上坐人等方式,然后是繞口令。
最后淺層的天性釋放:音樂中尋找韻律,恐懼的時候唱出來、罵出來,最后聽著音樂讀詩不結巴了。
教練的過程中,簡單透露出公爵的口吃原因是在皇室家庭中被束縛而造成的陰影。心理問題怎么解決,影片沒有太深入挖掘,停留在“技術層面”,不過癮!
除了單純的技巧,我同時在思考演說的作用:二戰時期,人類剛剛有了廣播,大人物的聲音第一次可以被普通人“近距離聆聽”,由于沒有什么大量信息干擾,電波演說是可以被人們廣泛而深刻接受的。因此即使一個國王說話沒有眉飛色舞般精彩,但確實每句話都會被人接受,因此每句話都很重要。
而公爵成為了國王后的地位到底是什么?在英國憲政體制下,他是個演員,扮演一個道德楷模,用于鼓舞整個國家的士氣,但這個“演員”又確實太重要了。
偏見
我為什么會忽略《國王的演講》的電影元素,而是關注了它的另一方面?
口才培訓機構找到了可以為自己“代言”的電影,會毫不猶疑的加以推廣,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培訓界的朋友提到這部電影。我還清晰記得當年發聲老師說:“你們看《國王的演講》里面,公爵是這樣甩下巴的”,然后他就演示甩下巴。
10個提到這部電影的朋友中,10個人都是口才培訓師,而且他們全部引述的都是影片中的培訓細節,你會怎么想:“大概電影藝術價值不咋高!”
這個不由自主的判斷這太可怕了!
我馬上聯想到《面對巨人》里死亡爬行的片段,被很多直銷機構用來培訓銷售員,告訴他們人的潛力是多么大,然而電影的真正內核卻是在訴說上帝的偉大。
綜上所澍
偏見往往令我們面對事情真相之前,已經建立了堅不可摧的預設了。
我們有很多偏見,各地都很多美食,總是固執覺得家鄉的味兒最好。還有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國際事件,真的也很難判斷多少成分是理性,多少是偏見的情緒了。
這部電影,我決定重新看一次,不是找演講技巧,而是想想他要表達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