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種感受。
同學聚會的時候大家有說有笑的聊的很開心,但開心是他們的,自己什么都沒有。有人說了一個笑話,大家哈哈大笑,自己為了避免尷尬也跟著笑。但同學們的目光似乎從來不會看向自己,也沒有人跟自己關系特別親近,自己孤零零的坐在一旁,完全就是一個陪襯,毫無歸屬感。
在同學圈里,我們管這種類型的人稱之為「空氣型」。顧名思義,「空氣型」同學形同空氣,讓人感覺不到任何存在感,在與不在一個樣,并不影響其他人友好熱烈的交流氛圍。
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人多的聚會場所,由于人數較多,而其中一小波人關系親密,又特別愛出風頭,往往就顯得其他人黯然無光了。
聽起來有點慘,其實并不。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沖破結界來展現自我的欲望,而很多時候「表現得體」比「展現自己」要重要的多。
殊不知畢業多年之后,很多大型的同學聚會已經變成了虛榮斗富的現場,很多人這時候反而喜歡做一個「空氣型」同學,默默的看著別人爭搶風頭,然后默默的把單結了,深藏功與名。
01.
其實在人數較多(往往20人以上)的這種大范圍同學圈子里,做一個「空氣型」選手很好,讓人感覺到自然得體。
除非:
1)你想引起某異性的注意;
2)你想爭當這個圈子的領導者。
其余情況完全ok,很多人本性內向,不必裝作交際花來迎合他人。如果你能在聚會中幫忙做點什么(比如拍照),同樣會受到大家的歡迎。或許還會有異性同學過來找你說說心里話——當然,絕大多數時候不用想太多,只因為你臉大,看著憨厚老實而已。
我們的重點應該放在與我們關系親近的同學圈子內——只有「和我們覺得有關聯的人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才能滿足我們的歸屬需要(Baumeister & Leary, 1995, p.501)。
同學之間,無論班級有多大有多少人,往往會形成關系較親密的10人左右(甚至更少)的小團體,并且在畢業多年之后仍能夠時常保持聯系,常見形式以宿舍為單位劃分。這就是「同學圈子內的親密關系」。
他們互相之間的了解程度(knowledge)、相互依賴性(interdependence)、關心程度(caring)、信任程度(trust)、相互應答性(responsiveness)、相互一致性(mutuality)、忠誠度(commitment)都會遠超其他人。
我們重點關注的是這個關系較親密的同學圈。
02.
這個同學圈有以下幾個特點:
1)流動性極低
這一點類似體制內職場,圈子外的人想進來困難,圈子內不可開除人,擁有長期固定的特點。也正因此,體制外單位撕逼常常體現為「明爭」,體制內往往體現為「暗斗」。
畢竟大家要相處很長時間,互相之間對對方的未來期望都較高。同學圈里不存在利益紛爭,因此連暗斗都沒有,可以說非常舒心。
如果你看同學圈中的某人不順眼,或者覺得 ta 蠢,請忍著,這個圈子不開除人,也不搞斗爭,這對大家長期的交往都有好處。如果你喜歡說閑話,那么很快將受到圈內其他成員的唾棄。
外人想進這個圈子,長期與這個圈子里的人來往,除非同樣是同學,或者圈內人的家屬,否則幾乎不可能。
2)圈子分裂始于階級分化
如果圈子里有10個同學,畢業五年之后其中3個人混的發達了,那么這3位將與其他7位同學漸漸遠離。
原因并不是這3位同學看不起人,而只是簡單的因為他們與其他7位同學已經聊不到一塊去了。他們仨腦子里每天都在琢磨公司盈利呀、投資收益呀,哪怕是這項目有多少回扣呀、競爭對手真特么黑呀,也和其他7個每天研究哪個游戲好玩呀什么的人不在一個頻道上了。
好處是,這三位同學關系將更加牢固和親密,畢竟英雄惜英雄。
所以在同學圈中,娛樂的同時別忘了緊跟圈子里牛人的步伐,別被他們甩在后面,起碼別被甩的太遠。當他們周末去玩高爾夫的時候,自己在家中打游戲的滋味想必不太好受。
3)最受歡迎的仍然是穩重得體
這并不意味著你在一旁一句話不說做個悶葫蘆。
「穩」字的意思是情緒上的穩定,波動小,不會大喜大悲,有一種悠然自得的愜意感為最佳。
話超多的「話癆型」選手有時候過于凸顯自己,少于考慮他人,顯得輕浮。尤其是在同學的微信群中,嚴禁長期霸占公屏只與其中某一人聊天,或者聊一些只有少數幾個人才能看懂的話題,或者長篇大論對某一事物發表專業性見解。
不用顯你懂的多,很蠢。
在這方面體制內工作的同學有些許優勢,因為他們的工作很大程度上需要他們穩。
體制外工作的同學們往往在情緒上的控制力會稍稍欠佳,他們的優勢是能夠更多的保留學生時代的性格不被社會所改變,與他們聚在一起時很有舊日時光的感覺。
03.
以上便是同學圈子中所需注意的事項,總結一下:
1)在人數較多(往往20人以上)的這種大范圍同學圈子里,做一個「空氣型」選手很好,讓人感覺到自然得體。
2)如果你看同學圈中的某人不順眼,或者覺得 ta 蠢,請忍著。
3)階級分化將導致圈子分裂,請緊跟牛人的步伐摩擦。
4)穩重得體永遠是最受歡迎的。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