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很可惜,之前雪梅姐拆書群沒進去,再加上自己認識上的偏差,因此一直到昨天吳老師帶出第五篇拆書筆記,我才認識到這次學習機會的寶貴。五次作業我才開始第一次,每一次的作業都至少2000字,第五次作業甚至要上萬字。截止時間是四月十號。從來沒有如此短時間去寫這么多字,一想到這就慫。但還是鼓足勇氣,邁出了這第一步。因為無論能不能完成,至少要先去嘗試。
? ? 總是有很多人抱怨為什么我讀的書也不少,但是總覺得讀了也沒什么用,因為生活中根本用不到。
其實根本不是你用不到,而是你讀書不得其法。以下是我的拆書作業,也是我開始拆書的第一篇《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教我們如何讀書,并且讓知識在關鍵時刻自己蹦出來。
R—原文閱讀:
“一味讀下去”等于沒讀過
至今為止,你讀過那么多書,到底記住了多少內容呢?
如果有人問你最喜歡哪本書,你也許能回答對方一個書名,說“我還是學生的時候讀過這本書,它對我有很大的幫助”,而當對方問起下面的問題,你會怎樣回答呢?
這本書講了什么內容?
你最喜歡書的哪一部分?
這本書對你有什么影響?
它的優點又在哪里?
再認真回想一下,你會發現讀書確實是件很難的事情。
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回想不起具體內容也情有可原,但是,你讀書時有沒有留下些隨筆或者筆記呢?除了讀書,做其他事的時候你有這樣的習慣嗎?
“我以前讀過這本書,但已經不記得里面的內容了……”
我的記憶力不太好,對親身經歷或是旁觀過的事和物,印象自然會深刻,但對人名、地名或是讀過的文章,就算看多遍都容易遺忘,讀過的書亦是如此。所以我很久以前就意識到了自己在這方面的缺點:我不記得書里的內容,也不太能理解書里的內容。
明明讀過了卻什么也沒記住,這不就跟沒讀過一樣嗎?
“雖然是本好書,但是讀過以后沒什么深刻的感受?!?/p>
“剛讀完書,卻覺得已經快要忘記書里講過什么了?!?/p>
“我讀過的書都要堆成山了,可從來沒派上過用場。”
我以前經常像這樣煩惱著,迷茫著。我想不管是誰,都有過這樣的想法,可有時候我們也會這樣想:“讀完以后并不是完全記不住,書中的精髓一定會對我產生影響。”
很多人都會這樣想:100%的內容只要記得住1%或2%就好了,至于剩下的那99%,反正已經在腦子里過了一遍,以后用到的時候自然會想起來。到時候靈光一現,就能想起大概來,“說到這個,我以前好像在書里讀到過”“我覺得我好像聽說過這件事”。
但是,人類是健忘的生物,就連昨天吃過的飯都需要認真回憶才能想起來。我們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自己可以“理解書籍的精髓”呢?
而且,我們看書并不是為了只記住其中1%或2%,那樣效率未免也太差了?;ㄥX買下一本書后,你一定更希望記住100%或是99%的內容,最起碼也要記住10%-30%左右。
讀書的時候,我就會不自覺地想:“所謂‘理解精髓就好’只是個美好的愿望,那是機會主義者讓自己更安全的理由?!倍?,長期讀書的人就算認真讀過某本書,也會因為要繼續接觸很多書籍,最后連之前書的1%-2%都沒有記住。
只是這樣讀過,就等于沒有讀過。如果只是用眼睛看過,而不記在腦子里,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
I—重述原文:
一直在朋友們心中是個文藝青年的樣子,也自認為讀了不少書。但是實際回憶起來也只有寥寥無幾的感受。比如讀過的路遙,三毛,《明朝那些事》等等。如果有人還要問我書中講了什么,我除了發表一些陳辭濫調之外,然后就是原文故事的重述。咋一聽感覺還挺唬人的,但是實際情況只有我自己清楚。記得的只有那么一點點。
上面還是我當時特別感興趣,讀的比較深的書。更多的書在我腦子里根本沒留下印象。一本書翻到最后一頁,成就感滿滿。但是合上書回想,甚至都不知道這本書在講什么內容。當時如此,再過一段時間除了書名,內容完全回憶不起來。有的甚至書名都要想半天。
即使是那些我感覺收獲很多的書,當朋友們問我下面的問題時:
1、這本書都講了些什么?
2、你覺得書中的哪一部分最能吸引并打動你?
3、這本書給你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什么好處?
4、這本書有什么優點呢?
我也常常需要認真思索很久,有的無言以對。因為真的不記得了。
人的記憶十分有限,而且大腦只對你深入思考,并進行邏輯推理過的問題會印象深刻。然而因為我在讀書時并沒有做筆記,沒有進行深入思考,沒有進行邏輯推理。所以自然而然,當朋友們問我這幾個問題時,我會啞口無言。
當然,也有人會認為書不必全懂,100%的內容只要記得住1%或2%就好了,而這1%或2%才是你所能吸取的精華。至于剩下的那99%,反正已經在腦子里過了一遍,以后用到的時候自然會想起來。到時候靈光一現,就能想起大概來。這話乍一聽好像是這個道理,畢竟前有陶淵明的“不求甚解”。
其實并非如此,如果不經思考,即使你再怎么需要,那1%也是不會自動跳出來的。更別說后面99%的內容。再者說,原文“不求甚解”的后面一句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重點是“有會意”,也就是與他切身的經歷感悟有所印證。
所以你所認為的只需要理解書中1%內容就夠了,這只是你的自我安慰罷了。你所感覺到的讀完一本書的充實與成就感,也只是表面的感受而已。
A1—聯系實際
學生時期,曾經應邀給班上同學講解一本書,當時選的書就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幾經易稿,最后成文。鼓足勇氣上臺演講,發現自己全程都在念稿子,一旦脫離稿子,心就很慌。自然而然,最后結果反響平平。老師甚至說以后大家來交流最后脫稿,或者只是列個提綱。
我當時沒有意識到,只是覺得可能是演講技巧太差,或者太過緊張?,F在回想起來,可能更多的原因在于我對書中內容的不熟悉。
為什么不熟悉?
因為我那時的閱讀是僅僅滿足于讀完,滿足于讀完書獲得的成就感。沒有聯系自己的實際體驗去理解書中內容。所以在臺上才會那么窘迫。
A2—規劃應用
我們的大腦很神奇,只有你邏輯推理和聯系以往親身經歷,你對內容才會理解更深,你所讀過書的才會在你需要的時候蹦出來為你所用!
為此,我將在以后的閱讀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讀書時一定拿一支筆,拿幾張紙在身邊。閱讀到與自己貼切的內容就寫在紙上。并隨時在書上標注重點和感悟。
2.每讀完一本書仔細把自己寫在書上和紙上的感悟以及劃重點的內容摘抄下來。
3.每讀完一本書要求自己寫一篇后感,不少于1500字。
4.每個月重新閱讀自己的筆記,并用不一樣顏色的筆去做記錄,寫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