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爭霸 為何說“項不如劉”

楚漢爭雄,項劉爭霸,刀光劍影,角智斗力,驚心動魄。平心而論,項羽,英雄也;劉邦,英主也。有人說項羽之敗,性格之敗也;劉邦制勝,奸詐使然也。果如其言么?筆者以為:否!作為楚漢戰爭舞臺上的主角主帥,其成敗固然有性格優劣的因素影響存在,但僅以此推論項羽敗于性格、劉邦勝于性格,筆者以為這只是某些人的想當然而已,實為以偏概全之論,即便司馬遷也不會認可。大凡兩軍對壘,或與人博弈,不僅斗力斗勇,還斗謀略斗胸襟,斗遠見、斗用人得當與否,同時還要看人心向背和歷史潮流,撇開這些不論,僅僅抓住一點性格津津樂道,還說得失,論成敗,豈非盲人摸瞎馬、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也!

誠如有人所說,項羽之敗確實有性格上的敗因。從性格上看,確實項羽一敗無恒心無恒志。少年學書,不成而去;繼而學劍,不成再去;轉學兵法,想學萬人敵,無奈也是不肯競學,淺嘗輒止,僅得個人蠻力長進,與兵法謀略,卻無深究,學藝不精,用某不深,這為他日后敗于劉邦埋下了伏筆。后來與劉邦交手,雖屢戰屢勝,卻經不起任何失敗的考驗,一敗而恐,再敗而驚,垓下三敗,競自解斗志,把劍自刎,徒留霸王名稱,始終也未能取得真正的最后勝利。項羽二敗在于殘暴不仁,人心盡失。項羽秉恃八尺長軀,力能扛鼎,從斬殺會稽守頭,乘勢起于隴畝,屠城池、坑降卒、擄婦幼、奪財寶、殺百姓、焚咸陽,弄得將士忌憚,百姓敢怒不敢言,靠著殘暴殺戮,才成一時霸業,時評“彪悍滑賊”,失盡人心。項羽三敗剛愎自用,不納善言。先有宋義獻策,不納反殺;定軍鴻門,亞夫范增建議急擊劉邦而不聽;鴻門宴上,雖范增數目示意殺掉劉邦,又行婦人之仁,令劉邦從容脫逃。只氣得范增脫口大罵“豎子不足與謀!”后又懷疑范增,剝奪他的權力,把唯一可用之人氣走。及至垓下大敗,不聽烏江亭長之言,羞過江東,最后落得個自刎身死,空留遺憾。項羽四敗小成即安,胸無大志。雖然看到秦始皇出游,也曾勃發豪言:彼可取而代也。但事業未成,就小農意識發作,欲自王,與眾將計議,將整合的有效力量分而王之,分散了戰斗力量。在楚漢相持階段,稍有疲敝,就主動和劉邦議分楚河漢界,解甲東歸,哪有一點主宰天下的王者氣度?結果被劉邦乘勢追殺,一敗涂地,為日后完敗奠定了基局。項羽五敗用人無方,將士離心。叔父項伯數度泄密,分封諸王遇難不救,任人重江東子弟,卻不堪大任,獨立接戰,紛紛而敗,更間猜疑眾將,導致紛紛謀反,試問這樣的團隊又怎能擁有持久的頑強戰斗能力?項羽六敗不師古不自責。不師古是指他不懂借鑒歷史經驗,殺秦降王子嬰,弒義帝于江南,心中只有自己稱霸,完全不顧秦王和楚義帝的聲望,而導致秦楚將臣百姓失心;不自責是只看到自己的霸王蠻力,不懂得團結用人的力量,一旦失敗,就說“天欲亡我!”搪塞眾人,從不知道從自己的失敗中反悔總結失利的原因。這樣的人,與人博弈對壘,不敗又會有什么成果呢?

以上六點表面上看是項羽性格上的原因,造成他在戰爭中的失敗,但這只是他失敗的一些原因,絕不是全部。仔細想想,這深層里面難到沒有項羽只有王者之心沒有王者之智之能的原因嗎?難道沒有他缺乏戰略視野和長遠謀劃的原因嗎?難道沒有他不懂人心向背,不懂師古而為的悲劇在其中嗎?難道沒有胸無大志、只認蠻力不善用人的過錯嗎?因為項羽不是普通一兵,他是統帥,是首領,有人而不能用、有善言而不能納、有蠻力而少智慧、多殘暴而不會用仁,眾叛親離而無所助,說穿了這不僅僅是個人性格的悲劇,更重要的是他綜合素質、綜合能力、戰略規劃、用人智慧、治理團隊、爭取百官百姓人心上,技不如人而已。最后自己無能戰敗不說,還將“天欲亡我”拿來糊弄眾人,簡直就是自欺欺人了。

概言之:項羽之敗,敗在個人英雄主義,敗在缺乏政治家的博大胸懷和戰略眼光,敗在屢施暴行喪失人心,敗在匹夫之勇婦人之心屢失勝利戰機,敗在治軍無方沒有建立起具有持久戰斗能力的團隊,敗在徒有大志卻又虛榮至極、稱王過切,敗在過而不思悔改、一根筋走到黑,敗在自己有錯不敢擔當卻推脫天欲亡之,敗在能經萬勝不能承受一敗。。。

反觀劉邦,他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也絕不僅僅是性格上的奸詐而已。論身份,他不如項羽出身名門;論做事,他少不事產業;論性格,他好酒及色、為人痞傲;論爭霸,他屢敗屢戰,屢敗屢能站起再戰。最終從一介草莽布衣,提三尺劍,誅暴秦,平天下,不僅躋身名門而且貴為天子,擁有天下產業,富有四海百姓,奠立了泱泱四百年大漢帝國的根基。何也?心智也、志能也、胸襟謀慮也、善用人也、善得人心也。

有人看史記讀劉邦,兩只眼睛只盯著劉邦的出身,說他小時候頑劣不事產業,對待接見讀書人不恭敬,由此就斷定劉邦無賴。筆者認為這也是一葉障目、盲人模瞎馬、以偏概全的的歪論。地不周載,缺西北而傾東南;人也一樣,人也無完人。劉邦作為一個鄉野小子,少少家教,也沒讀過大學,還有點頑劣,這難道不也是很正常的嗎?試問誰小時候沒上墻爬樹過?又有哪個沒有點偷瓜摸棗的小污點?為啥就唯獨對劉邦的這點小過錯、小不足抓住不依不饒那?如果仔細讀項羽本紀和劉邦本紀,你會發現劉邦這完全是大行不拘細謹,完全是一個大丈夫少時應有的天然之本性所為。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他的這些毛病,司馬遷在他史記中也都記載了都改過自新的過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接下來了解一下劉邦:

劉邦胸懷大志。見秦始皇出行,喟然長嘆“大丈夫當如此也!”;劉邦有大仁。為泗水亭長,解縱放走官府所抓的壯丁;拒殺秦降王子嬰,厚待投奔追隨的士卒;入咸陽與民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安定百姓;立太子、勝項羽、韓信歸附,數度大赦天下;取東魯,兵不血刃;聞義帝被項羽暗殺,袒胸大哭,為之發喪三日,以表知遇之情。劉邦聞過則改,從善如流。高陽監門酈食其求見,當指出他的傲慢時,他馬上“攝衣謝之,延上座”;對陳恢、樊噲、張良、陳平、蕭何、韓信等部下合理建議,總是稱善而從,從不拒諫,更不諱疾忌醫;劉邦粗中有細。項羽與他相約分楚漢而治的時候,他慷慨激昂,歷數項羽十大罪狀,惹惱項羽被射中胸部,機智捫足曰“虜中吾指”,穩定了軍心;劉邦講究斗爭策略,用智不用力。當項羽提出要與他單獨挑戰時,他不逞匹夫之勇,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他善于用己之長克敵之短。劉邦善于用人,也善于懲罰叛變的人。當天下初定,置酒品論與項羽爭霸取勝的原因時,有人說他是與天下同利而得天下,項羽是嫉賢妒能、不能分功于人而失天下的時候,他不以為然,說下了下面這段最耐人尋味的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對項羽,他則進一步總結道:”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所擒也。”對待內部的奸細叛徒,劉邦則處理的干凈果斷,對在鴻門出賣的曹無傷、對為項羽叛逃的臨江王歡,都立殺之,以保持隊伍的純潔性。劉邦的這些綜合素質,都是項羽所不能具備的。

也有人說了,說項羽不是政治家,我真不知道這是從何說起,兩軍對壘的統帥,項羽不是政治家,難道獨獨就是劉邦是政治家。既然明知不是政治家,又缺少政治智慧,還跑到政治家角逐的舞臺上來與人玩政治,這不是弱智就是找死了。還有人說項羽生性憨厚,從鴻門宴的表現來看,他果然憨態可掬,雖威加霸王但其政治智力卻近似頑童小兒,沒有一點政治素質,面對樊噲質問,竟然未有以應,反應之慢,尚不如樊噲一屠夫耳,似這等愚憨之人,又怎能帶領部眾與人爭鋒天下?!還有人說項羽是一場酒宴輸掉了一場戰爭,其實項羽可殺劉邦的機會,僅史記記載就不下三次,機會光臨,每次都抓不住,難道這不也是笨得讓人不可思議么!

當然,項羽失敗,劉邦勝利的原因,再總結個十條八條也總結不完。項羽失敗劉邦勝利,自然也有他們各自性格上的原因,但僅僅把成功和失敗歸結在個人的性格上,確是偏之又偏的偏狹之論,但就這一點論成敗,又怎能讓人信服。其實項羽之于劉邦,無論個人智力、團隊治理、戰略視野、戰術運用、戰爭的意志韌性、人心背向的爭取、戰略根據地的取舍、人心思安的歷史潮流把握,實在都存在太大的分野,這些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其實都清清楚楚寫著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好好讀讀本紀篇中的項羽和漢高祖兩章,相信大家會做出明確的判斷和認知的。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易中天品人錄之項羽(一)貴族與流氓 項羽最后還是打敗了。他敗在了劉邦手里。 項羽怎么會敗給劉邦呢?項羽是英雄而劉邦...
    關念閱讀 2,611評論 4 30
  • 摘要:首先要講的是項羽為什么敗給劉邦,是因為他們的作戰方針不同,還是戰略布局不同,另有起因?以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淚已干心已碎閱讀 1,126評論 0 1
  • 工作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工作的人,這是我寫給自己和你的話。 之所以說工作都一樣是因為職業本身本無貴賤之分,不管是...
    林小仙仙仙閱讀 1,756評論 5 13
  • 我 經常在想 是從何時開始 人們丟棄了 那傳承千年的霓裳 是從何時開始 人們遺忘了 那奉行...
    9d120893404b閱讀 213評論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