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校園霸凌,我就感覺到莫名的無助、不安和憤怒。讓我想起的是初中一個同桌,他比我強大,時不時掐我大腿。當時,我曾腦子籌劃怎么復仇。想過帶武器襲擊他,想過投毒,想過長大后再報復他……幸運的是,時間不久他就輟學了,但是這份記憶卻存留下來。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相比影視劇情,現實更殘酷。”我相信這是真實的,像《少年的你》演繹的被毆打、被推搡、被拍裸照、被羞辱、被孤立、甚至自殺,和現實相比,都屬“溫和”。
10歲女孩琪琪被13歲男孩蔡某殘酷殺害,當家屬痛不欲生時,蔡某還不屑地說:“不就死個人嗎?至于這樣嗎?”對于生命都如此輕視,他的殘忍實在超出人類的想象。
在學校,霸凌者不是一條瘋狗見誰都咬,而是一只野狗,會尋找合適的目標。
什么樣的人容易受傷?
我們往往看到,受欺凌者一副怯懦自卑的表情。我們會認為他是長期受欺負才會這樣,其實是因為他們自卑怯懦,才會受到欺負。霸凌者是有人格問題,但是智力是正常的。他很會挑“軟柿子”,他知道欺負什么樣的孩子,風險最小。在起初,他們會嘗試,先口頭罵你一句,結果你沒有反抗;接著,他會動手打你一下,結果并沒有老師和家長找他;最后,他就會迅速升級,手段花樣翻新,以此取樂。
如果說,自卑的人就會成為受霸凌者。按照阿德勒的理論,每個人都存在自卑的。所以,一定還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
水滸中宋江武功平平,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這樣的人應該處處受欺負才對,但是他能坐上老大的位置,與他廣交朋友不無關系。同樣,在學校,如果孩子在學校中社交技能缺失,常常孤單影只,被欺負了也無人幫ta,那么就容易被霸凌者盯上。因為欺負一個人,總比得罪一堆人更安全。他們才不會承擔反“被”欺負的風險呢?
大概估計,受到校園霸凌者百分之三十是極度自卑者,百分之三十是不善社交者,另百分之三十者是性格缺陷者。
一個自卑孤獨者是無害的,一個性格缺陷者就容易招人厭。比如自私自利、比如損人利己、比如占小便宜、比如挑撥離間、比如信口開河……霸凌者欺負這樣的人,更容易滿足自己的變態心理,獲取旁觀者的支持或旁觀。
也許霸凌者也在承受著不幸的童年,但這不足以成為霸凌的理由。霸凌者令人痛惡,受欺凌者讓人扼腕。
希望每個孩子都自信陽光、勇敢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