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少人很認(rèn)真地問過這個問題:什么是傳統(tǒng)文化?
我還是很認(rèn)同張祥平老師的說法:文化包含五個要素:語言文字、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婚喪嫁娶等社交模式及文化覆蓋方式。
漢語言文字是傳統(tǒng)文化的第一要素。但漢字與拼音文字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每一個漢字背后都是一部史書(陳寅恪先生語)。換言之,漢字里本身就含有思維密碼、價值觀念,也有社交模式及文化傳播技術(shù)。
今天給孩子們講了個“人”字。就從這里來說說如何通過漢字來培養(yǎng)孩子的整體思維模式吧。
我們一旦掌握了整體思維模式,就不會因為一件小事、一個小小的不完美、一頓飯、一件衣服甚至一個發(fā)型而生氣;我們一旦掌握了整體思維模式,就會變得有格局、從容。
1、整體與局部
首先,我請一個小朋友上臺來,用一個動作或形狀來表示“人”。這個小朋友張開她的雙手、分開兩腿。然后,我請小朋友們畫一個人。大家畫的基本上都是一個圓頭、一個橢圓形身子和四根藕樣的四肢。于是,我寫出“人”字,說:我們?nèi)说纳眢w分為頭、軀干和四肢。有小朋友說,不對,我們頭上還有頭發(fā)、耳朵、眼睛、鼻子、嘴;我們的手有手指和胳膊;我們的腳有大腿、小腿和腳板、腳趾頭;我們的軀干內(nèi)還有......在嘟博士的帶領(lǐng)下,孩子們七嘴八舌,越說越來勁。一根手指頭是人嗎?一條腿是人嗎?不是,是人的一部分。哪怕我們將每一根毛發(fā)都畫出來,我們畫的依然不是一個完整的人,對嗎?是的,所以我們有了整體輪廓,是不是就可以看出,這就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只小狗。因此,我們有了整體,然后再到局部,就不會丟失目標(biāo),也不會老是糾結(jié)在一個眼前或局部。這是幫助孩子建立整體思維的一個案例。
2、找出事物與眾不同的特征
? ? ?等他們說完,我請小朋友們回到小BB的狀態(tài),然后再慢慢長大,可以爬了,孩子們在地上爬了幾圈。“小狗小貓也是用四肢在地上爬,我們?nèi)撕退鼈冇惺裁床煌兀俊薄拔覀兡苷酒饋怼!庇谑牵執(zhí)焯煺镜角懊鎭恚瑐?cè)立著。
? ?還有什么不同?我會說話、我會穿衣服、我會讀書。嗯,小朋友說的都很對,我們早期的人類把這些和動物不一樣的說話、穿衣叫做“懂禮”。(把小特征再進(jìn)行共性提煉,得出更大的特征概念)。那我們“禮”用什么動作來表示?請?zhí)焯焓痉兑幌隆L焯熳鰮崾中卸Y。于是我們就造出了這個字。
后來,為了書寫方便,就變成了現(xiàn)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