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剛寫過一篇《你是孩子的“吼媽”“吼爸”么》,這幾天就有一位“吼媽”在網絡上又掀起了一片波瀾。
這位媽媽陪著上五年級的孩子寫作業,焦躁、著急、氣憤、吼叫,一不小心,心梗住進了醫院,做了支架。
這位“吼媽”在微博上寫道,“每次吼完,心力交瘁,頭疼難忍,各種內疚……”。
于是,各位“同病相憐”的爸媽也是紛紛留言評論,甚至調侃,“熱鬧非凡”:
“我是老師,也是媽媽,總感覺沒教過比我兒子還笨的孩子,沒辦法,氣急了,就揍一頓!”
“老師讓孩子十分鐘做五十道題,包括寫名字,這貨三分鐘過去了,還在那里把名字寫了擦,擦了寫,都把本子擦出了洞!”
“十點多,我聽見樓上傳來怒吼:‘什么關系?啊?到底什么關系啊?!’忍不住好奇,趴在陽臺支起耳朵認真聽,女人繼續吼:‘相反數啊!是相反數關系啊!你這個笨蛋!’”
……
陪讀的爸爸媽媽好辛苦,陪孩子作業的爸爸媽媽好辛苦!
就這個事,正好我也匯總下,最近這些天在文章中的一些觀點。
1如何處理父母與孩子寫作業之間的關系,真是個難題。父母還有能力給孩子輔導就算不錯了,很多家長,孩子一到了初中,基本就沒能力去輔導了,就算還有能力的,也因為工作、時間、精力等各種事由,無力承擔孩子的作業輔導,這種矛盾需要解決,辦法有幾個:上輔導班、監督孩子而不是幫助、借助一些作業APP、讓孩子養成獨立作業能力等等。
2孩子的作業涉及到家長、老師、孩子三者的關系,大家要分清楚這點:孩子是作業主體,家長只是輔助,而老師要起到主要作用,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家長抱怨老師,都把作業交給了家長的原因之一,大家在這三者的關系中,要處理好。
3晚上把孩子送去輔導班寫作業,如果實屬無奈還是可行的,但一定要找到好的輔導班,找到好的老師,而不是把孩子送到那里,就什么也不管了。
4對孩子的作業,家長的主動介入,不要操之過急,最好只是協助,而不是大操大辦包攬孩子的作業;最好只是幫著孩子養成獨立作業、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習慣,而不是判斷對錯,把對錯的判斷權交給老師,這樣對孩子、對家長自己都是有利的。
5不要做“吼爸”“吼媽”,一定要忍耐與耐心細致,只有家長的穩重與耐心,才不會讓孩子壓力太大,更不要在生氣的時候,胡亂教訓孩子,打擊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孩子延誤了學習,或者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笨,那樣損失可就大了。
6不管是家長在孩子作業期間或者平時,盡量要跟孩子的老師多交流、多探討、多學習,在這種互動中,家長與老師之間就能形成良好的關系,對相互的理解也有促進作用,對孩子的成長絕對有很多的好處。
家長知道了陪孩子,或者監督、或者管教、或者出手相助等等,確實很辛苦,那也就對孩子的老師,多了一份理解:自己在家陪一個孩子寫寫作業,都能讓家長心梗,而每位老師在學校里是要面對幾十個孩子甚至上百個孩子呢?
不管現在社會上很多家長對老師的意見如何,每位老師大都還是很盡職盡責的,老師、家長、孩子三者之間都要相互理解、相互擔當、相互幫助,大家心平氣和,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才能真正幫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
專注教育,專注家長孩子老師之間的關系,請關注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