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
將近3個月沒有更新,但登陸后臺時,還會收到“好久沒見你更新了”、“最近怎么都不更新了?”等類似的留言。
首先對大家說聲抱歉,前段時間實在太忙,沒來得及更新,也再次感謝一直沒有取關的粉絲們,感謝你們的支持~
雖然停更三個月,但我并沒有停下思考的腳步,多虧了大家的留言,我也反思了“一席堯言”的問題。
我發現即使我說再多的內容、寫再多的文章,大家看到后也Mark了,但并不能帶來實際的改變,最終只是淪落收藏夾里的一篇長文罷了。
缺乏可操作性的干貨不能稱之為干貨,所以我決定接下來幾篇文章談談如何學習“學習”,讓大家通過自己得到真正的成長。
先看看我身邊一個朋友的一天:
7:00am,鬧鐘響起......
堯堯醒來第一件事便是拿起手機,從一堆訂閱號中找到“羅輯思維”,像儀式一樣聽完那段60s的音頻。
7:20am,早餐
堯堯剛熱好昨晚從全家買的粥,便打開“得到”APP,點開“每天聽本書”開始日常功課。
8:00am,地鐵10號線上
早高峰的地鐵總是擁擠不堪,堯堯在人墻中艱難地拿起手機,把公眾號文章的紅點一個個消除,順便點開“今日頭條”看看今天的新聞,為茶水間的休息時刻積累談資。
12:00am,午休時間
午飯和午休期間,照常點開“知乎live”,回放昨晚錯過的“如何一年讀500本書”。
8:00pm,下班路上
結束一天的工作,下班路上刷刷今天更新的公眾號干貨文章,再打開“今日頭條”看看今天發生的大事;
10:30pm,書桌旁
匆忙吃過晚飯后,堯堯打開“千聊直播”,觀看學習“27節課讓你變成投資大神”;
課程結束后,堯堯帶著充實和滿足感,慢慢地躺下......
終于,我忍不住問他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這么累。
他說:
現在時代進步太快,再不抓緊每一分每一秒去學習就會被超越。別人會的東西,你不會,遲早一天會被社會淘汰的...
對呀,多么無懈可擊的道理呀,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淘汰,我得趕緊快速學習呀。
信息太多,沒關系!
時間不夠,沒關系!
不要998,不要668,只要9.8,就能零距離接觸行業大牛,幾十年經驗濃縮在這60分鐘里!
手機里沒有幾個知識付費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趕緊拿出手機報名吧~~~
心動嗎?想參加嗎?
然而對于大多數人,并沒有什么卵用。
這一年,堯堯訂閱了26個公眾號、12個得到專欄、聽了38個知乎講座、買了24個微信講座、參加了1個寫作班、2個演講班、1個理財課程、1個英語聽力社群、3個早起打卡社群、參加了2個線下培訓課堂...
這個數字可怕嗎?
但這正在我們身邊發生。
對知識的無窮焦慮讓他們不斷追逐這些碎片化知識。
一開始,堯堯沉迷于這些課程帶給自己的滿足感,每次聽完都有茅塞頓開的感覺,自己就會是下一個業內大牛;
可是就這樣一年過后,發現生活沒有改變、工作沒有升遷、夢想還是那么遙遠....
堯堯為什么沉迷于付費知識呢?
每當聽課的時候,他認為花9.9就能掌握牛X的技能,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獲得新東西”的刺激里。
這種短期緩解“知識焦慮”的辦法,實際上只是買了“信息”,并沒有真正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如同精神鴉片,暗含陷阱重重。
大部分“付費知識”、所謂的“干貨”,都是坑!
與其說是“知識”,我寧愿稱之為“信息”。
因為他們都不是你的!
在沒有轉化為任何可以改變你的認知或是實際行動的情況下,這些“知識”僅僅停留在“信息”的層面。
閱讀分為系統閱讀和碎片化閱讀。
系統閱讀一般指的是閱讀系統書籍或內容的行為。他們的特點為知識是成體系的。
碎片化閱讀是某些知識、信息片段的閱讀,可能只是某個觀點、某個結論,甚至是某句話。
現在大多數微信公眾號文章、付費知識都是屬于碎片化閱讀。堯堯們光靠一篇篇“干貨”就希望建立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一說話就是“估值融資”、“互聯網思維”、“內容創業”...看似什么都知道,實質對個人認知提升幫助不大。
我并不是反對碎片化閱讀,如果在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前提下,能迅速從碎片化知識里面抽取判斷哪些信息是有用的,那么碎片化閱讀就成了我們一個知識體系的入口。
彼之蜜糖,乃吾之砒霜。
同樣一個結論,為什么有些作者需要寫一本十幾萬字的書去解釋,而有些作者可以讓你“5分鐘學會”?難道寫書的作者不如寫干貨文章的嗎?
No!
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所有人都試圖用爆品、沖擊力的字眼吸引你的眼球,不然,那些“標題黨”是怎么來的?
在那些干貨文章和直播,結果往往是這樣的:
碎片化閱讀的人常常會將信息知識當作體系知識、甚至智慧,將外部接收到的知識當作自己內部創造的,比如 “讀完我就學會了”,看過=學會。
在看這些“干貨”的時候,你以為你在思考,其實你只是對別人思考成果的認同而已,就像在知乎上隨手點了個贊。
長期碎片化知識都會令你只看到知識的片面。長此以往,你很難進行深度的思考,你的思維會逐漸被禁錮。
“當你手上有一把錘子的時候,看所有的東西都是釘子”。
運營出身的人會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運營,產品出身的人會認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在于產品……
很多干貨文章受作者個人經歷、社會環境、知識水平、主觀看法影響非常大,往往是不具備普適性的。這樣的文章往往只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下成立,對你適用的概率...不好意思,非常非常小。
在你不斷追逐這些碎片化知識的時候,你的知識焦慮感得到緩解,你認為你很努力,并產生一種名叫“進步”的幻覺。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問自己“為什么我學了那么多,好像生活沒有改變、工作沒有升遷、夢想還是那么遙遠....”
于是,你繼續焦慮,繼續購買,繼續焦慮,繼續購買....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當中。
那么到底如何跳出這個“知識焦慮循環圈”呢?真正有效的學習是怎樣的呢?
答案,我們將會在下一期文章中探討。
作者:鄧棱堯 Curry
下期主題:
那么到底如何跳出這個“知識焦慮循環圈”呢?做到真正有效的學習?
答案,我們將會在下一期文章中探討。
PS:不求打賞,但愿轉發。在此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