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帶逸兒去打疫苗,打針之前,我告訴她:要打針了,會有點疼,如果你想哭就哭吧,媽媽會陪著你。逸兒似懂非懂,看著護士笑。
不出所料,打完針逸兒哭的很委屈,我抱著她安慰:媽媽知道逸兒疼,哭的好委屈,哭吧!媽媽抱著你,媽媽在。
不轉移注意力,不否定她的感受,允許她的情緒表達,允許她通過哭泣釋放身體的疼痛、心里的害怕和委屈……這一刻,我和我的孩子在一起。
我只是想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她哭的權利。
記得正面管教的課堂上,老師讓練習“我句式”,“我感覺”后邊加上自己的感受,我竟然覺得很困難,我在腦子里搜索半天竟然還是不知道當下的感受到底要怎么表達。
塔羅個案的時候也是一樣,對方問到我的感覺,我只能說出:我感覺這個騎士很有力量,感受的詞匯我找不到。
和一個朋友聊天,她苦惱于媽媽對她的控制,我建議她向媽媽如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她告訴我沒法做到。
我們似乎都很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是為什么呢?在醫院我聽到了這些聲音:
“不疼不疼,沒事!”--孩子的感受被否定,不被看見。
“好了好了,不哭了,你看xx打針都不哭。”--哭是不對的,表達感受是不被允許的。
這些話語背后的目的似乎只是為了讓孩子不要哭,孩子不哭了,大人的目的就達到了。那孩子呢?不哭了就好了嗎?
孩子的哭聲是和外界的一種溝通方式,是向父母發出的信號。打針的時候哭了,是在向媽媽說:寶寶疼,寶寶害怕!媽媽抱抱!
哭不被允許,情緒的表達被割裂,和父母的連接如何建立?卡在身體里的這些能量如何釋放?
一次、兩次、很多次……這些孩子長大了,會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嗎?會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嗎?
大概還要被媽媽埋怨:有什么話都不愿意跟我說!哦漏!寶寶委屈,可是寶寶不說。
一定會有人問了:那就讓孩子一直哭嗎?
當然不是!擁抱,共情,用為人父母的本能看見TA就好。事實上,及時給予關注和回應,孩子的安全感養足了,不會無緣無故哭鬧的。
愛孩子,就尊重TA哭的權利吧!
孩子,哭吧!不是錯!